遇事不決,量子力學
一席話語結束,朱元璋微微點頭。
他當然也明白朱標特殊的地位決定了他是現(xiàn)階段最合適的繼承人。
只是沒有想到后面更深層次的原因還得歸咎于守江山。
不過這或許正中他的下懷。
平民皇帝出身,注定了朱元璋的眼界略顯狹窄,只想著高壓統(tǒng)治,不敢有任何寬松政策。
但他卻忘了歷史上任何一個盛世王朝,很少都是在高壓統(tǒng)治下產生。
社會發(fā)展需要生產力解放,國家需要經濟農業(yè)復蘇。
高壓統(tǒng)治下人人心驚膽戰(zhàn),活得度日如年,哪來的主觀積極性去致力于發(fā)展?
即便很多人都以為的清朝是一個對漢人進行高度控制和高壓的王朝,實際上少有人知的是,從康熙中后期開始,社會就愈發(fā)寬松。
包括輕徭薄賦、與民生息、減租、減稅、永不加賦等等政策就是康熙時期施行。
還有新墾荒田十年后征稅的政策極大刺激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使耕地面積迅速增加。
等到了雍正時期,進行大量改革,進一步推動了社會的寬松程度。
特別是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等政策極大減少了民間負擔。
而且康熙中后期由于政策寬松,導致吏治腐敗,官員貪腐的事情多如牛毛,也是雍正嚴查吏治才讓政治清明。
可以說乾隆的爺爺主導了清朝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雍正加大了這個力度,給乾隆前期留下了一個龐大的盛世遺產,這才有了所謂的康乾盛世誕生。
雖然朱云峰跟絕大多數(shù)人一樣厭惡清朝,但從客觀的角度來說,這是不能否認的事實。
只能說雍正的確是清朝能力最出眾的皇帝之一,不然的話以乾隆后期的昏庸,以及嘉慶那斷崖式下降的國力,帶清根本撐不到20世紀初期就得亡國。
現(xiàn)在大明就是這樣,朱元璋建國初期,需要通過高壓政策來維護他的統(tǒng)治。
比如恢復分封制度以及優(yōu)待宗室政策,讓大明前期出現(xiàn)了藩王造反的情況,讓大明中后期養(yǎng)著數(shù)十萬米蟲。
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讓大明失去了對外貿易通商的機會,也讓大明與世界脫軌。
世襲戶籍制度,衛(wèi)所制度,讓階級固化,難以逾越。
設立錦衣衛(wèi),實行特務統(tǒng)治,讓官員和百姓互相告發(fā),以至于人人自危。
大肆殺戮功臣,讓臣子與皇帝離心離德。
雖然不可否認的是,他的這些政策都是為了符合當時的需求。
像分封藩王是為了取代開國功臣的兵權和職務以及防范和抵御北元的侵擾。
殺戮功臣是為了中央集權。
還有設立戶籍以及衛(wèi)所是為了更好地管理百姓和軍隊。
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制度只能滿足當時的需求,而不能滿足后來國家發(fā)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