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點頭:
“民乃立國之本,民安則國穩(wěn),民富則國強,太子深知民間疾苦,也提出過為民減負(fù)之事,將來百姓的希望可能就在太子身上,李某只是一個江湖中人,為百姓能做的事太少,只有努力幫助太子完成這個大業(yè)!”
左相激動地點頭:
“大俠為了天下百姓而放棄防身至寶。實不愧為大俠稱號!”
李龍盯著他:
“左相大人為了天下百姓連家人性命都不顧,李某又何惜這身外之物?只是有關(guān)太子剛才治國的論斷,在下略有幾分不同意見。”
太子與左相都驚訝地看著他,想不到此人居然還懂治國之道。
太子鄭重地說:
“大俠請講!”
李龍緩緩地說:
“治國之道,太子認(rèn)為什么才是基礎(chǔ)?”
太子沉吟:
“吏制!只要吏制清明,國家自然清明!”
李龍微微一笑:
“太子理解有些片面!”
太子恭恭敬敬地說:
“先生請指教!”以他太子之尊,雖在落難之時,說出“請指教”三字也實屬難能可貴!更是把大俠二字改成了“先生”。意思自然是更真誠。
李龍沉吟:
“在下認(rèn)為治國以‘法’為基礎(chǔ)!當(dāng)然這個法大有學(xué)問,決不是眼前地這些法!”
左相說:
“大俠認(rèn)為需要變法?”
李龍點頭:
“閣下難道不認(rèn)為眼前這些所謂‘法’太不合理,禮法、刑法等等都需要改變!只要有了法作為根基。老百姓生命財產(chǎn)有了保障,各級官吏的行為也有了相應(yīng)的制約,自然就會清明!”
太子點頭:
“先生言之有理,謝先生賜教!”
李龍盯著他:
“我再說說為民減負(fù)。其實我認(rèn)為‘民富’有兩個方面,減少他們的賦稅只是一個方面,必須建立在一個國家相對富裕的基礎(chǔ)之上,盲目地減負(fù)只能導(dǎo)致國家滋生其它的系列問題。真正要民眾富裕起來還得走另一條路?!?/p>
左相連連點頭:
“其實每個朝代都有一些時期為民眾減賦,但效果并不理想,比如二十年前,先皇在位,也曾將田賦減征四成,但百姓沒錢交的還是交不上,照樣民怨沸騰,倒導(dǎo)致國庫空虛,應(yīng)該修的水利無錢修,洪水泛濫成災(zāi),讓更多地百姓遭殃?!?/p>
李龍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