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過后,相關輿論進入,討論名校爭搶陳貴良的合理性。即一個學生文章寫得好,真就有資格被搶著特招嗎?
陳貴良瞬間變成輿論焦點!
筆仗開始了。
《南都》拿到接力棒,又玩起老一套:刊登讀者來信。
從民國到當代,所謂的讀者來信,討論火熱時可能是真的,但剛開始都屬于自導自演。
先冒充讀者,寫一封反對信。再冒充讀者,寫一封支持信。而且還要故意留下邏輯漏洞,吸引更多真正的讀者來信反駁。
南都和南周兩份刊物唱雙簧,目的非常簡單。
就六個字:吸眼球,賺銷量!
至于最后爭論出什么結果,它們不會考慮,也懶得去關心。
“作為一名高三學生的家長,我認為特招新概念一等獎欠妥,不符合公開、公平、公正原則……”
“先說公開。首屆新概念作文大賽,居然還能單獨補考,而且是監(jiān)考老師臨時出題。有沒有提前串通的可能?會不會是請人代筆,再背誦下來去補考?暗箱操作的機會太多,如何能讓人信服?”
“再說公平。普通學生寒窗苦讀,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高考能改變人的一生,憑什么寫篇文章就能坐直升飛機過河?這對萬千學子而言公平嗎?”
“最后說公正。理科賽事,過程和結果都是客觀的。而作文大賽評獎,純屬主觀行為,有什么公正性可言?你說這篇文章寫得好,我還說它不如小學生作文呢!如果某位參賽者,跟評委私下認識,評委會不會賣人情給高分?”
“因為輿論聲討,新概念獲獎者已經三年沒被保送,今年陳貴良憑什么能被清北特招?”
這封所謂的“讀者來信”,借著當下最火的招生公平話題,迅速在全國范圍內引發(fā)熱議。
大量真正的讀者來信,呼吁取消文科賽事特招。
支持陳貴良的來信也迅速出爐,歷數晚清以來的偏科人才。比如某某大師,其他考試全部零分,但有一兩科非常優(yōu)秀,最終被名校錄取,并為國家民族做出巨大貢獻。
同時還抨擊高考制度不合理,導致許多有特長的學生,失去進入大學深造的機會。
你來我往,唇槍舌劍,筆仗就這樣打起來。
其他媒體一看,憑什么就你賺銷量?我們也要分一杯羹!
于是乎,討論相關話題的媒體越來越多。
有的報紙準備不足,直接引用《西華都市報》的文章,并且全文刊登陳貴良的兩首詩。他們也不談論招生公平,而是圍繞著陳貴良本人及其文章進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