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個我解釋其中五個,那么這五個你了解了,其實你要有一個了解,你就相信有第八識,那么你看看能夠了解多少了,我盡量解釋。
第一個、持種心
這個持,就是執(zhí)持,這個種就是種子。就是說在我們內(nèi)心的深處一定有一個心識,這個心識能夠去執(zhí)持我們善惡的種子。這個種子我們前面說過是一種功能,它能夠把我們的功能累積起來,怎么知道我們心除了造業(yè)以外,還有能夠保存的功能呢?
比如說我們今天打佛七,打佛七我們前面的三天,重點在于我們跟阿彌陀佛感應(yīng)道交,所以要憶念彌陀的圣號。但是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的心是散亂的,所以我們要念佛號很困難,因為妄想會排斥佛號,所以剛開始是帶點強迫,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我們這念心的本性是空的,它是可以改變的。你不斷用這個佛號來熏習你的這念心。第一天過去、第二天過去了、第三天過去了,到了第四天、第五天的時候,你就發(fā)覺你的心識有明顯的變化,你發(fā)覺你這念心,佛號變成比較熟境界,妄想變生疏的境界,雖然念佛也是有打妄想,但是這個佛號在心中運轉(zhuǎn)的時候比較順暢,不是剛開始那么的障礙。
這個時候我們回想一下,你為什么在第四天、第五天的時候佛號能夠念得那么順呢?當然這個不是上帝給你的,一切法是有它的因緣,什么樣的因緣?就是說你剛開始前面三天的念佛的努力,你每天都在念佛號,那個專注的力量,一天一天的累積,到第四天的時候,專注的力量才真正的堅強。所以你第四天、第五天把佛號能念好,是因為你有前三天的努力而累積一種專注的力量,可見得我們內(nèi)心當中,的確有一種保存善惡的功能。
你造善業(yè)如此,造惡業(yè)也是這樣子,你剛開始造罪業(yè)的時候,剛開始還不太敢造,造殺盜淫妄的時候還有慚愧心,你造一次造兩次到造三次的時候,慚愧心失掉了,你第四次的時候那是全心全意的造業(yè),完全不踩剎車的。所以我們在起善念惡念都是點點滴滴累積的。可見得在我們的內(nèi)心深處一定有一個持種心,把我們不斷的造善造惡的功能累積起來。
持種心到底是誰呢?
當然小乘的學者說,第六意識就可以持種,第六意識它一方面造業(yè)它一方面保存,這個時候唯識的論師就說:“第六識是怎么保存,第六識是生滅的?!边@個小乘的學者說,第六意識它的第一念消失的時候,它熏習的第二念就把這個功能傳給第二念,第二念消失的時候再把功能——就像我們接力賽跑一樣,它把功能再傳給第三念,所以功能就這樣保存下來。雖然剎那生剎那滅,但是它在消失之前,它把功能傳給第二念。唯識論師就否定這種說法:
大乘論師說這種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第一念傳給第二念,這是不能成立的。因為——所謂的熏習一定要具足和合性。
我今天在造業(yè),我要把業(yè)力的功能傳給你,這兩個要同時存在。這個我們前面講過,就是說你今天拿手帕,用檀香來熏習,手帕有檀香的味道,檀香跟手帕要同時存在,你不能夠說檀香消失了手帕才出現(xiàn),那么這個手帕怎么接受信息呢?你第一念在造業(yè)的時候,第一念消失了,第二念才生起。既然第一念已經(jīng)消失了,第二念才生起,第二念怎么去接受你第一念的功能?不可能。所以一定是第六識在造業(yè)的時候,它的背后有一個不造業(yè)的心識在那個地方靜靜的等待,它不造業(yè)那干什么呢?它就是去吸收你所造善惡業(yè)的功能,幫你記錄下來。所謂的持種心。
就是說一定有一個心識跟第六識同時存在。當?shù)诹R在造業(yè)的時候,它就把這個功能吸收起來。那么第六識造業(yè)的時候是哪一個在保存呢?因為第六識已經(jīng)在造業(yè),當然就是第八識??梢姷脑诖诛@的心識背后,一定有一個微細的心識就是第八識,它負責保存的功能,這是第一個。
(請)
n
第5集《唯識三十頌直解》
第二個、異熟心
前面是保存業(yè)力,第二個是釋放業(yè)力。當這個業(yè)力累積到一個程度的時候,第八識還有一個功能,把這個業(yè)力釋放出來。
怎么知道有異熟心呢?
在《成唯識論》當中,這些大乘的論師就引用十二因緣來說明,大乘論師告訴小乘的學者說十二因緣是大小乘共許。佛陀不管在大乘經(jīng)典,乃至在小乘經(jīng)典,都說明了有情眾生的生起的因緣,是有十二種因緣而生起。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也就是說為什么會有三界的流轉(zhuǎn)?它不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我們剛開始動了一念的愚癡,所謂的無明,在一個清凈平等的法界當中產(chǎn)生一種人我的對待,就是所謂的無明,把一真法界變成一種兩分的法界,有我跟你的差別,那么這種無明以后就容易造業(yè),有我跟你就容易造業(yè),無明緣行,這個行就造業(yè)了。
那么這個行就緣識,造業(yè)以后就保存在這個識。這個行緣識就是前面的持種心,你造什么業(yè),你就會創(chuàng)造什么心識,你創(chuàng)造一個善業(yè),你就創(chuàng)造一個善業(yè)的阿賴耶識,你創(chuàng)造一個罪業(yè),就是惡業(yè)的阿賴耶識,所以行緣識就是持種心,現(xiàn)在我們探討識緣名色,這個識當它的業(yè)力成熟的時候,會創(chuàng)造各式各樣的名色,這個名就是精神,
色就是
色法了。所以名色就是一個有情的身心世界,可能是一個地獄的名色,可能是一個人天的名色。佛陀說識緣名色,大乘論師就問小圣學者:“這個識,請問這個識是什么識?”小乘學者說:“這個識也可以是第六意識,第六識是可以變現(xiàn)名色?!贝蟪苏搸熣f:“這個是不合理的:
一個心識它要變現(xiàn)果報,這個心識必須是無記性的,完全是無記的。
因為你今天要把業(yè)力釋放出來,你本身能夠釋放的倉庫一定是中性的。如果當異熟識的心識是善的,那么你就不能變現(xiàn)惡法了。如果你這個體性是惡的,就不能變現(xiàn)善的。所以身為異熟一定是要中立,要能夠變現(xiàn)果報的這個心識本身一定是無記性。所以第六意識它有善惡,不能夠做異熟識,不能做異熟識,佛陀在十二因緣清楚的說到識緣名色,那么這樣子識緣名色是不能建立的,心識創(chuàng)造一個身心世界,這個心識不是第六意識,只好說是第八識。
所以從異熟的功能也可以清楚的知道,一定有一個第八識的存在來負責把業(yè)力轉(zhuǎn)成果報。
第三個、三界趣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