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極重悶絕——謂由疲極風熱等緣,六識不行,名“極重悶絕”。
——《成唯識論》——
第五悶絕,就是你或者太疲憊了,或者風病,風病就是你得風邪感冒了,或者熱病中暑了,那么有時候你昏過去,暫時的第意六識也不活動。所以在三界當中有情眾生,只有五種因緣第六意識不活動,其它的完全都有第六意識的活動,就這個意思,叫做起滅分位門。
我們回到講義,這個地方等于是把第三能變做一個總結,說第三能變,它是一個造業(yè)的根本——造善造惡,那么他什么時候活動,什么時候不活動做一個說明。
在《成唯識論》上說,我們這念心識的活動狀態(tài),第七、第八識是恒時轉(zhuǎn),恒常的活動,不管你是白天,不管你是晚上,不管你到天上,不管你到三惡道,第七第八是從來沒有休息,叫恒時轉(zhuǎn)。第六意識叫多時轉(zhuǎn),它活動的時間很多,只有五種因緣不活動,那么前五識就是少時轉(zhuǎn)了,活動的時間很少。
第三能變,我們也說過第三能變的活動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是五俱意識,第六識夾帶前五識的活動。第二個是獨頭意識。你看老和尚,老和尚一個特色,你看有修行跟沒有修行的不同。當然老和尚他的根,他的色身敗壞了,所以老和尚的前五識可能會破壞,你跟他講什么他聽不到,他眼睛也看得模糊了,這個跟一般的沒有修行的老人完全一樣,但是
一個修行人跟沒有修行人的差別,第六意識不同!
因為第六意識它所依的根是第七意識,是個心法,它不會老病死,所以你看老和尚的眼神,你一看到眼神——這個人特別的頭腦清楚,一般人如果沒有經(jīng)過修習戒定慧這種止觀的訓練,到老人家的時候眼神是呆滯的,他前五識不活動,第六意識也昏昧,不可能說臨終時候正念現(xiàn)前,不可能!他的心在這幾十年中打滾,他的精神整天心光外泄,耗損的都差不多了,所以很多一般老人容易得老年癡呆,就是這樣。他的第六意識不怎么活動了,這個人沒有造業(yè)能力,他當然不能造粗重的惡業(yè),但是也沒辦法造粗重的善業(yè),他的生命就等待死亡的到來,做最后的審判,看是善業(yè)起現(xiàn)行還是罪業(yè)起現(xiàn)行,他對生命不能改造了。
修行人的不同就是說:他要去了別現(xiàn)前的境界他有困難,所以年紀大的人去學習現(xiàn)在的東西有困難,但是他的獨頭意識去回憶他已經(jīng)學習過的東西沒有障礙,沒有障礙,那個功力不會失掉,就是獨頭意識。他不必前五識的幫忙。
所以修行者你說是修什么?就修第六意識——正念現(xiàn)前!
你說第六意識是…?藕益大師說的好,是眾禍之門,一切業(yè)障海皆由妄想生,這個人為什么造殺盜淫妄?身體是不能造業(yè),它只是個工具,造業(yè)是誰?是第六意識推動的,一切業(yè)障海皆由妄想生。但是我們看經(jīng)典,諸佛正遍之海也是從心想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要跟彌陀感應道交,也靠第六意識。重點就是說:
你是不是用佛法的戒定慧來調(diào)伏第六意識!
說這個水,你說這個水好不好呢?水要是失控就是洪水泛濫,把這個房子、財產(chǎn)都破壞了,但是你這個水,你也不能離開水,你能夠把水加以調(diào)伏,疏導,它能夠灌溉良田、水利發(fā)電。所以我們大乘佛法對第六意識的態(tài)度就是這樣,斷滅不得,但是也放縱不得。你要成就佛道還得靠它,你要往生凈土,還得靠第六識。臨終的時候,你第六意識要昏昧下去,就沒有希望了,你要昏睡過去就沒有希望。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第六意識,這個第三能變,修行者要特別重視。
好,那么到這個地方,我們把三能變的相貌都說過了。我們看戊四,做個總結,
戊四、結示
已廣分別三能變相。為自所變二分所依。
前面已經(jīng)是廣泛的分別三能變相:異熟、思量、了境。那么這個是自證分所變現(xiàn)的見相二分所依此。好,我們看什么叫三能變相。
“三能變相”——指八識自證分。“所變二分”——即相分、見分。相見俱依自證而起,故自證分是相見二分所依。
三能變相就是八識的自證分,就是這個識內(nèi)在的體性,那么所變的見相二分是心識所表現(xiàn)的作用,叫相分見分。相見二分是依自證分而起,所以自證分是相見二分所依止。后面我們把科判說一下,我們把科判復習復習。
我們先看第三面,藕益大師把三十頌分成三科,唯識相、唯識性,這是講到正見、唯識行位講到修行。甚深見廣大行。那么在唯識的相跟性當中有略辯唯識相跟廣辯,一個略說一個廣說。
我們看廣說的地方,第五面丙二的地方廣辯唯識相,廣泛的說明心識變現(xiàn)萬法的相貌,它分成兩大科:
第一大科先廣明三能變相,就是說萬法唯識,一切萬法是心所變現(xiàn),那么先講能變現(xiàn)的心叫三能變相。這以下廣明所變唯識,就是所變現(xiàn)的萬法,當然有所謂的流轉(zhuǎn)門——生死的雜染法,或者是還滅門——清凈的涅槃法,都是所變的萬法。你要從能變現(xiàn)變成所變現(xiàn)這個道理的了解,這個四分是個重點,你不了解四分,你就很難了解萬法唯識的道理了。
我們看附表第十五,這個地方等于是為后面的內(nèi)容先做一個布局,所以這段有承前啟后的作用??锤奖淼谑澹?/p>
附表十五——識有四分
我們簡要的把四分的觀念做一個說明。在《唯識學》當然強調(diào)一切的萬法是心所變現(xiàn),那么以心所變現(xiàn)來建立萬法唯識。心在變現(xiàn)萬法當中有四分,你必須了解,所謂的相分、見分、自證分跟證自證分,那么自證分跟證自證分是一種內(nèi)在的體性,相分跟見分是表現(xiàn)在外的作用,先看相分:
(一)正明四分
相分——相謂“相狀”,乃識“所緣”之影像。如色塵有青黃赤白等相狀,乃至法塵有五塵落影等相狀,凡八識所緣之境界,皆“相分”所攝。
相分就是一種相狀,是識所緣的一個影像,所以這個相就是相狀,人有人的相狀,房子有房子的相狀。在六塵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