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沿著石階繼續(xù)向峰頂?shù)侨ァ?/p>
前行五百余階后,再次向山側(cè)而行。
~i☆…
居于此地的弟子明顯要比之前那里多出不少,從啟的介紹中,無道得知,門中元徒六到八層的弟子,都居于此地。
無道暗自數(shù)了一下,住在這里的弟子共有二十三人,這些弟子身上所散發(fā)的氣勢明顯要強于之前所見之人。
看到啟,這些弟子神態(tài)還算尊敬,可當啟介紹完無道之后,他清晰的從這些人眼中讀出了不屑鄙夷之意。
無道心生不解,不知道為什么同為雜役,為何對啟和對自己的態(tài)度相差如此之大。
“難道啟來歷不凡?”
元徒九層的弟子并不多,只有寥寥六人,四男兩女,聽到木錘聲,一個個冷漠的走出了洞府,甚至有兩人從頭到尾沒有看啟和無道一眼。
啟憨憨傻笑,并不在意,收起餐盒帶著無道繼續(xù)向著峰上而去。
峰外已是云霧繚繞,元獸之聲越來越清晰。
送完元徒境修士的餐食后,二人直奔山頂而去。
對于餐食之事,啟曾告知無道,元徒境的弟子每日兩送,而踏入元者境界的弟子,只需十日送一次即可。因為一旦踏入元者之境,便代表體內(nèi)多年來凝練出的元脈已經(jīng)向著元力轉(zhuǎn)化。
修行之路,境界之分,就是不斷的提升轉(zhuǎn)化自己元力的過程。
修途之始,對資質(zhì)并無太高要求,只要滿一輪之齡,有相應的功法,便可嘗試感悟天地之元,引其成脈。
元徒境,看似帶有一個元字,但卻算不上真正的修士,最多只能算作踏上了修行之路。
因為這個元字,代表的并不是修士體內(nèi)的元力,而是凝練后,納入體內(nèi)的天地元氣,這一階段,修士根本無法真正利用這一股股元脈。
待元脈滿九九之數(shù)后,便可以嘗試將其轉(zhuǎn)化成為屬于自己的元力,只有將元脈轉(zhuǎn)化成元力,才算作一名真正的修士。也只有踏入元者境方可做到數(shù)日不飲不食,方可駕馭元力來修煉武技,操控元器。
而這也是踏入元者境后的顯著標志。
“勞煩旬師兄將昊師弟抄寫的百遍門規(guī)代為轉(zhuǎn)交與大師兄。”啟說著示意無道將抄好的門規(guī)呈上。
喚作旬的師兄,淡淡打量無道一眼后,接過卷軸,轉(zhuǎn)身向著大殿而去。
“百惠殿乃門中重地,只有元者境界的弟子才可以隨意出入,而像我們這樣的元徒弟子,想要進入,需有大師兄的允許,或者門中召開盛事方可?!笨闯鰺o道眼中的疑惑后,啟一邊向著山下走去,一邊解釋著。
“難道真的是我多慮了,師娘乃心善之人?”望著極為安靜的百惠殿,無道心中一陣嘀咕。
下山路走的極快,回到雜役處放下餐盒后,啟拎刀帶著無道向著峰后的山谷走去。
還未走近,遠遠便先聽到一陣獸鳴之聲。
山谷中圈養(yǎng)著不少沒有品階的元獸,途中啟便告知無道,這里所養(yǎng)的元獸乃是師兄們外出捕獲所得,意在為門中弟子提供食材。
啟手法很嫻熟,下刀穩(wěn)準快,片刻的功夫便宰殺了兩頭子牛,二人各扛一頭回到了雜役處。
剛準備完晚間餐料,啟扛著掃把向著山上走去,無道本想幫忙,可啟卻沒有同意,說他大傷初愈,還需多多歇息,這些粗活他一個便可完成。
無道沒有強求,左右無人,他正好可抓緊時間修煉慧目術(shù)。
雜役的日子本就平淡乏味,啟又獨攬大部分活計,留給無道的只剩下偶爾一次的上山送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