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宿
后面祝阿大田阿三兩人亦是振作精神加快腳步跟上。
一行人很快便來到一座寺廟之前。
寺廟并不大,但也有幾處院落,看著歲月頗為久遠(yuǎn),好在維修得當(dāng),還算不得破落。
大約是經(jīng)歷一番劫難,蘇軾對神佛有些敬畏,到了廟前,便趕緊下車,親自去敲響寺廟的門。
然而里面卻傳來一個不甚耐煩的聲音,道:“誰呀,這么晚了,不接待香客,請明日早些過來吧?!?/p>
是個年輕人的聲音,大約是寺里面的小沙彌。
蘇軾有些錯愕,蘇邁趕緊道:“家父乃是去外地就職的官員,急于趕路,錯過宿頭,還請小師傅行個方便?!?/p>
此話一出,里面小沙彌慌張道:“主持,主持,有當(dāng)官的來了!快出來迎接啊!”
不過片刻,里面有雜亂的聲音傳出,隨即大門洞開,一個老和尚,一個中年和尚,還有一個小沙彌一起出來。
須發(fā)俱白頗有得道高僧風(fēng)度的老和尚掃視一眼,看到一臉憔悴的蘇軾以及站在不遠(yuǎn)處手持刀刃的差人,原本的慈眉善目有些許變化。
想必已經(jīng)是看明白,這所謂就職官員,大約是被貶謫去外地的失敗者而已。
近些年來他是見得多了,新舊兩黨交惡,時不時就有人貶謫,見多了也就見怪不怪,但看這人模樣,還有官差押送,這犯的罪可不小?。?/p>
這種麻煩,怎么可以招惹!
老和尚心中已經(jīng)有了計較,與蘇軾行一禮,道:“這位官人,敝寺乃是子孫廟,是不接受掛單的,還請恕罪?!?/p>
聞聽此話,蘇軾倒是有些遺憾,但他知道子孫廟的確是不接受掛單,倒也是能夠理解。
所謂子孫廟,是寺廟里的僧人以子孫僧人為主,實行家傳制。
住寺僧侶,也稱家傳僧,師徒之間的關(guān)系,就像世俗的父子關(guān)系一樣。
住持只能由家傳僧侶擔(dān)任,而且沒有任期限制。
非本寺剃度僧人,則無權(quán)過問寺院事務(wù),也不能擔(dān)任寺院相關(guān)職務(wù)。
而這種子孫廟,的確有不掛單的規(guī)矩,蘇軾有些遺憾,倒是不好勉強(qiáng)。
此時蘇邁道:“大師,掛單的規(guī)矩應(yīng)該只是面對僧侶的吧,我們是俗家人,只是借宿一晚而已,應(yīng)該不礙事吧?”
那老主持一臉歉意道:“實在是抱歉,敝寺的確是不太方便,請各位施主另找他處吧。”
說著這老主持便退入寺中,小沙彌趕緊關(guān)門,但關(guān)到一半,卻被人堵住,是一個昂藏少年人,之前一直站在那個落魄官人的身側(cè)。
小沙彌吃驚道:“你要做什么?”
蘇允咧嘴一笑,隨后回頭與蘇軾道:“叔父,你稍微等一等,我跟大師說說?!?/p>
說著便強(qiáng)行推門闖進(jìn)去,伸手?jǐn)堊∧抢虾蜕械募绨蛲粋?cè)而去。
那老和尚誒誒叫道:“這是做什么,這是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