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許不當(dāng)官了,既有狀元之才,又有家族底蘊(yùn),潛心之學(xué)數(shù)十年,桃李滿國,難道就不是一種更好的破局之法?
也是。
那個美好的可能性,就擺在書生的道路前方。
陳平安如何舍得多說一句,書生你錯了,就該一定要為了一時一地的老百姓福澤,當(dāng)一個問心有愧的讀書人,廟堂上多出一個好官,國家卻少了一位真正的先生?其中的取舍與得失,陳平安不敢妄下定論。
這些繞來繞去,兜兜轉(zhuǎn)轉(zhuǎn),都是陳平安從書上書外看來的,想來的。
許多曾經(jīng)只知道是好道理、卻不知好在何處的言語,齊先生的,阿良的,姚老頭的,一枚枚竹簡上的,各色各樣的人,他們留給這個世界的道理言語,也就越來越清晰,仿佛被后人拎起了線頭線尾,清清白白,真真切切。
有聚便有散。
哪怕書生再喜歡馬篤宜,哪怕他再不在乎馬篤宜的冷漠疏遠(yuǎn),可還是要返回京城,游玩縱情山水間,終究不是讀書人的正業(yè)。
離別之時,他才說了自己的家世,因為以后那個陳先生若是找他喝酒,與人問路,總得有個地址不是。
原來書生是梅釉國工部尚書的嫡孫。
相逢投緣便飲酒,別離無妨再約酒,這大概就是好的江湖。
曾掖其實還是不太理解,為何陳先生愿意這么與一個酸書生耗著光陰,硬是陪著書生逛了百余里冤枉路的山水形勝。
哪怕書生是一位尚書老爺?shù)牡諏O,又如何?曾掖不覺得陳先生需要對這種人間人物刻意結(jié)交。
不值當(dāng)。
別說是陳先生,就是他曾掖,一個尚未躋身中五境的山澤野修,與是否屬于山上修士的心高氣傲無關(guān),而是曾掖遇到同樣的人同樣的事,撐死了救了人喝了酒,也就散了。
不過一想到既然是陳先生,曾掖也就釋然,馬篤宜不是當(dāng)面說過陳先生嘛,不爽利,曾掖其實也有這種感覺,只是與馬篤宜有些差別,曾掖覺得這樣的陳先生,挺好的,說不定將來等到自己有了陳先生如今的修為和心境,再遇上那個書生,也會多聊聊?
曾掖的修道之心,無形之中,從最初一定要死死抓緊陳先生的袖子,活下去,變成了哪怕以后離開了陳先生,也要活得更有滋味一些,與茅月島甚至是整座書簡湖的野修前輩們,都要活得不一樣些。
比如,對待山下的凡俗夫子,更有耐心一些?
曾掖如今肯定想得不夠通透,可終究是開始想了。
高大少年大概不知道,當(dāng)年的泥瓶巷少年,一樣是這般行走而來,才有今天的賬房先生。
與書生分開后,三騎來到梅釉國最南邊一座名為旌州的城池,里邊最大的官,不是太守,而是那座漕運總兵官衙門的主人,總兵官是僅次于漕運總督的大員之一,陳平安停留了一旬之久,因為發(fā)現(xiàn)這里靈氣充沛,遠(yuǎn)勝于一般地方城鎮(zhèn),有益于馬篤宜和曾掖的修行,便挑選了一座臨水的大客棧,讓他們安心修行,他自己則在城內(nèi)閑逛,期間聽說了不少事情,總兵官有獨子,才學(xué)平平,科舉無望,也無心仕途,常年在青樓勾欄流連忘返,聲名狼藉,只不過也未曾如何欺男霸女,唯獨有個怪癖,喜歡讓下人捕捉大肆貓犬貍狐之類,拗折其足,捩之向后,觀其孑孓狀,以此為樂。
結(jié)果那座總兵官衙署,很快傳出一個駭人聽聞的說法,總兵官的獨子,被掰斷手腳,下場如在他手上遭殃的貓犬狐貍無異,嘴巴被塞了棉布,丟在床榻上,早已被酒色掏空的年輕人,明明身受重傷,但是卻沒有致死,總兵官大怒,確定是妖魔作祟之后,一擲千金,請來了兩座仙家洞府的仙師下山降妖,當(dāng)然還有就是想要以仙家術(shù)法治好那個殘廢兒子。
當(dāng)時陳平安剛好在漕運河畔散步,親眼看到了一撥乘坐仙家小舟入城的山上仙師。
站在船頭的為首之人,竟是一位龍門境修士。
這在梅釉國這類藩屬附庸,請動一位龍門境,是很大的手筆了,看來那座總兵官府邸確實是富得流油。
除了方便曾掖和馬篤宜修行,選擇在旌州逗留,其實還有一個更加隱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