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都很正大光明,目不斜視的那種。
在小陌看來,相較于一般的山上修道之人,眼前老人,年紀其實不大,就是瞧著顯老。
這說明兩件事,此人修行晚,再就是等到此人境界高了,能夠脫胎換骨的時候,卻也沒想著更換容貌。
陸道友說過公子這個先生的身份,浩然文圣,儒家文廟的第四把交椅。
看樣子打架本事不算太高,那就是學問極大了。
憑借著一門望氣神通,小陌心中有數(shù)了,文圣似乎是合道地利,三洲山河,分別是婆娑洲,桐葉洲,扶搖洲。
難怪能夠當自家公子的先生。
不是說那個十四境的境界,而是說文圣獨獨選擇這三洲作為合道之地,恰好都是被那場大戰(zhàn)殃及的破碎山河。
不過所謂的打架本事不高,這只是小陌眼中的“不高”,專指殺力高低。
畢竟小陌打交道的同輩修士,只說劍修,就有陳清都,龍君,還有那個與兵家初祖關(guān)系親近的元鄉(xiāng)。
不過也曾有個貨真價實的讀書人,讓小陌極為記憶深刻,對方是至圣先師的愛徒之一,高冠簪纓,身材高大,劍術(shù)極高。
老秀才說道:“小陌兄,以后遇到糾纏不休的潑皮無賴,就報上我的名號,如果不管用,小陌兄再搬出落魄山的供奉身份?!?/p>
關(guān)于這位歲月悠久的蠻荒劍修,暫時還不適宜在文廟那邊錄檔,更不可以被山水邸報昭告天下。
老秀才只需要回頭跟亞圣、還有文廟三位正副教主打聲招呼就是了。其實此事半點不為難,這位小陌,在明月中長眠萬年,如今才剛剛醒來,之前兩座天下的萬年恩怨,半點沒摻和,身世清白得很,老秀才都已經(jīng)醞釀好措辭,如何跟文廟討要功勞了。
比如下宗觀禮一事,咱們文廟不派倆教主露面道賀幾句,像話?要是去兩個副的,似乎就不如一正一副了,是不是這個理兒……
小陌先點頭,再作揖,“恕小陌不敢與文圣先生同輩相交,公子曾經(jīng)提醒過我,到了浩然天下就要入鄉(xiāng)隨俗,循規(guī)蹈矩,禮數(shù)不可亂。”
“其次,小陌如今也并非什么落魄山供奉,只是公子身邊的一個死士扈從?!?/p>
“最后,今天小陌得見文圣,學究天人,卻平易近人,小陌榮幸之至?!?/p>
老秀才忍住笑,看了眼一旁站著的關(guān)門弟子。
哪里找來這么個彬彬有禮、行事古板的寶貝疙瘩,差點誤以為是一位書院學宮的君子賢人了。
陳平安立即心領(lǐng)神會,與小陌笑道:“先生說話,當然比學生更大,小陌,這也是入鄉(xiāng)隨俗的一種,得講個先后順序。既然我先生說你是供奉,那即刻起你就是我們落魄山的記名供奉了。先生與你稱兄道弟,你坦然接受就是了?!?/p>
老秀才撫須而笑,心里暖啊,就像大冬天溫了一壺黃酒,加兩蛋,再搞點姜末,圍爐而坐。
當然,最令人欣慰開懷的,是那個圍字。一人只是獨坐,最少也得三二人,才能說是圍爐嘛。
小陌有些為難。
在劍氣長城那邊與陸道友聊得投緣,聽陸道友說過,自家公子有三個癖好,雷打不動,自幼就尊師重道,故而長輩緣極好。喜歡當善財童子,所以朋友遍天下。
最后就是喜歡記賬了,陸道友當時言之鑿鑿,說要是不信,等到了大驪京城,親眼見著你家公子的那位開山大弟子,就一清二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