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青衣女子和一位白衣少年郎,沒有與大隊伍一路北歸,而是在紅燭鎮(zhèn)那邊就從渡船躍下。
然后兩人徒步返回龍泉郡。
正是阮秀和崔東山。
在紅燭鎮(zhèn)一座書坊,崔東山閑得發(fā)慌,就找了個由頭,故意逗弄一撥客人。
其中一人給惹急了,顧不得那小白臉身邊還站著位靈秀至極的動人姑娘,急嚷嚷道:“看見別人過得好,還不許我眼紅?看見別人過得不幸,還不許我樂呵樂呵?你誰啊,管得著嗎?”
崔東山笑嘻嘻道:“行行行,這是個好習慣,別改別改。我又不是你爹娘,你這種好習慣,苦口婆心勸你改了作甚?”
阮秀既沒有覺得無聊,也沒覺得有趣。
崔東山一見她又開始掏出繡帕,開始吃糕點,就趕緊帶著她離去,低聲埋怨道:“能不能別當著我的面吃這玩意兒,你這一拿糕點,我就慌?!?/p>
阮秀眼睛一亮,“你知道?”
崔東山無奈道:“我好歹是差點沒飛升境的大修士,如今慘是慘了點,可是眼界還在,又是天底下最清楚你們根祇的家伙,能不知道嗎?”
阮秀微微一笑。
想吃世間的真正美食、又不能下嘴的時候,怎么辦?她就想了個小法子,吃些別的,聊勝于無。
兩人繼續(xù)趕路,路過了那座棋墩山。
在山巔停步,崔東山舉目遠眺,望向南方。
大驪皇帝,其實已經(jīng)是先帝了。
這個消息已經(jīng)快要紙包不住火,很快寶瓶洲中部那邊就要路人皆知。
大驪宋氏子嗣,皇子當中,宋和,當然是呼聲最高,那個仿佛天上掉下來的皇子宋睦,朝野上下,無根無基。大驪宗人府,對此諱莫如深,沒有任何一人膽敢泄露半個字,可能有人出現(xiàn)過心思微動,然后就人間蒸發(fā)了。宗人府這些年,好幾位老人,就沒能熬過酷暑嚴寒,壽終正寢地“病逝”了。
隨著皇帝陛下的“英年早逝”。
真相只掌握在三人當中,那位被貶去長春宮修行的娘娘,是兩位皇子的親生母親,監(jiān)國的藩王宋長鏡,輔國的繡虎崔瀺。
一個占據(jù)著大義和血脈正統(tǒng),一個管著全部的大驪軍伍,一個是大驪百年國策、全出于手的國師。
三人維持著一個大驪朝野、山上山下的微妙平衡。
在打下朱熒王朝之前,不會有任何問題。
打下之后。
就會有dama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