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爸媽回家那晚,我失眠了。
他們的神情還印在我腦子里,尤其是聽到“寫個借條”那一刻,媽媽臉上的慈祥瞬間凝固,爸爸喉結滾動了幾下,眼神不再看我。
那不是憤怒,是惱羞成怒后的尷尬和驚詫。
像是他們沒想到,我這個一直最容易講道理的孩子,突然開始按規(guī)則辦事了。
凌晨三點,我翻來覆去睡不著,干脆打開了筆記本,調出自己的轉賬記錄、工資收入、理財流水。
我想好好算一算這些年,我到底給過這個家多少錢。
從大學開始,每個月生活費自理,研究生階段獎學金+兼職,畢業(yè)后工資九千,住得遠,通勤三小時,月月給家里轉三千。
剛工作那會兒,他們說家里供房貸款吃緊,讓我支援幾年就好。
我信了。
三年里我總共轉出去十一萬,還幫家里換過熱水器、修過屋頂、補貼過弟弟學費短缺。
可我弟畢業(yè)后沒還房貸,爸媽卻也從沒說貸款還清了,錢花哪去了,他們也從不提。
我越想越覺得不對勁。
早上八點,我還是決定請了半天假,拐到父母家附近的小區(qū)轉悠了一圈。
趁他們不在,我試著敲開了隔壁七樓的門,是媽媽口中“家里最近租出去的老房子”。
來開門的是個四十多歲的女人,一開口我就聽出來,她就是鄰居張阿姨。
她很熱情:“喲橙橙,你可難得來這邊。你爸媽都沒跟你說吧,這房子早賣了。”
我心頭一震:“賣了?”
她點頭:“早賣啦,兩年前那邊老小區(qū)拆遷,這邊有人提前囤房,你媽偷偷賣了。聽說那邊賠得不少呢,她眼光不錯。”
我愣在那里,腦子嗡地一聲炸開。
原來家里不止有這一套老房子,還有另一處房產(chǎn)已被處理。
拆遷、囤房、賣出,還拿了賠償……可他們從來沒跟我提過一句。
我忽然意識到,從小到大,我家所有的錢,只要和我有關,就是“拮據(jù)”“省著點”“這月沒余錢”;但一旦是弟弟的事,比如考駕照、出國旅游、換新手機,從來不缺預算。
我腦袋越來越清醒,決定去找一個人印證心里的猜測。
我弟的女朋友。
晚上,我約了我弟女朋友吃飯。
她剛下班,臉上妝容淡淡,眼神溫柔,比我想象中要更沉靜些。
寒暄之后我直奔主題:“聽說你們最近在談結婚的事?”
她點頭:“嗯,我爸媽那邊意思也很明確,說男方得有套婚房?!?/p>
我笑了笑:“那你跟我爸媽提過,讓我出首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