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尚書的話,立刻引起了朱不治的興趣。
“依李愛卿所言,將這各郡縣的兵馬集中起來不難,可有誰能率領這些兵馬與哲別大軍正面拼殺?”
說完,朱不治一雙眼睛,緊緊盯著李霖的臉。
“依微臣見,這統(tǒng)兵之人,必須要有相當?shù)拇蛘探?jīng)驗和威望才行?!?/p>
吏部尚書剛獻上了一條好主意,隨即又說了一句廢話。
相當?shù)拇蛘探?jīng)驗,而且還要有威望!
這不,明擺著是在舉薦岳佟嗎?
鎮(zhèn)北王行軍打仗的經(jīng)驗倒是不少,并且威望也是不低,但年紀已經(jīng)到了老邁的地步,如何能掛得了這帥?
除此之外,還有誰能占到這兩個硬性條件?
方才還議論紛紛的眾臣,這又開始沉默不語,生怕一言不慎惹下禍端。
就在眾臣閉口不言時,一直沒開腔的戶部尚書梁祎站了出來,道:“圣上三思?。 ?/p>
身為戶部尚書的梁祎一開口,眾臣把目光紛紛看向這個掌控著大夏錢袋子的老臣。
梁祎微微躬身,神色凝重地接著說道:“若將各郡縣兵馬集中,此舉雖能在兵力上占據(jù)一定優(yōu)勢,可后勤補給必將成為極大難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此大規(guī)模的軍隊調(diào)動與作戰(zhàn),所需糧草、輜重數(shù)量龐大,戶部恐難短時間籌備周全?!?/p>
朱不治眉頭緊皺,他深知后勤補給的重要性。
“梁愛卿所言有理,那依你之見,該如何應對?”
梁祎輕嘆一聲:“圣上,臣以為,當務之急,一是要提前規(guī)劃糧草籌集與運輸線路,確保大軍所需物資能及時供應;二是要與周邊友邦商議,看能否借調(diào)部分糧草應急。”
這時,兵部侍郎也站了出來:“梁尚書所言雖好,但遠水解不了近渴。依下官看,還得從軍隊自身想辦法,比如精簡不必要的輜重,提高行軍效率,速戰(zhàn)速決,減少糧草消耗?!?/p>
這話,純屬屁話。
朝廷此時拿不出與元蒙韃子可對抗的兵數(shù),如何還能挑三揀四過篩精兵強將?
就是烏合之眾的數(shù)量多了,那也會給哲別的大軍造成心理壓力。
這要是一精簡,那還從各郡縣調(diào)集個狗屁!
從鄰近友邦借糧?
更是滑天下之大稽的狗屁之談。
西北邊的友邦本身就是寧鶻和元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