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這個地方跟小佛像會產(chǎn)生某種氣場?”
“這種氣場,造成了我靈覺的紊亂……”
“像今天的情況,靈覺是如此敏銳,可幾乎全都出錯,在以往是極少見的……”
“嗯,沒有,以前是沒有的?!?/p>
說著,一只手從她衣裳的口袋里掏出了一個小佛像,拿在手心稍微用力攥著,通過這樣的方式掂量著小佛像,同時目光下移,端詳著小佛像。
她的第一個印象,就像是神樂鹿鳴感受到的那樣,這個小佛像,寶相莊嚴,卻給人一種裝模作樣的感覺,內心里在使勁憋著笑,似乎隨時都有可能憋不住噗嗤一聲給笑出來。
而張清燭直到這個時候才看到了一直聽兩人說的詭異小佛像,小小的佛像被握在一只白嫩的小手上,因為御手洗丁丁要打量小佛像,所以小佛像的面孔露了出來,沒被遮住,在前邊一點的小道士也剛好可以看到小佛像的面容全貌。
小佛像全身金燦燦,看起來是由黃金澆灌的一樣,是一整座金身像。
頭頂上一個個疙瘩的肉髻,據(jù)張清燭小道士對佛教的簡單了解,這似乎是佛教神明的地位象征,似乎是只有最尊貴地位的頂級神明才能擁有,也就是佛祖級別的佛。
碩大的耳垂近乎下拉到了嘴唇的位置,福相十足,安寧祥和,只是,那個嘴唇,總是顯得有點怪異。
張清燭看著那個小佛像的面容,幾乎是本能地,就想著要笑出來,不用之前兩人的話提醒,他第一時間就可以感受到那小佛像好像要笑出來一樣。
就像神樂鹿鳴和御手洗感受的一樣,他也覺得,那小佛像隨時都要憋不住似的,如果這個小佛一口噗嗤笑出來,不會讓人感到意外,反倒是符合眾人的期待。
除了這一點之外,其他的方面,倒是跟其他同類型的雕像并無二致。
不過呢,張清燭感覺還挺好,就神像而言,他的觀感,兩世為人的他,基本一致,前世的他對于宗教的了解不多,不過得益于信息社會,對于什么方面幾乎都可以說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嗯,一點點膚淺的了解。
而這一世,他對道教自然是很了解,至少是一個不錯的了解吧,而對于佛教,不管基于什么原因,與道教并列的佛教,龍虎山道人也不算得陌生,見不到人,可典籍與卷宗留下的記載是一點不少,他雜七雜八也讀過一些。
綜合兩世的見聞,他有一個觀感,也是一個結論:道教的神像,跟佛教相比,有著極其巨大的差別,幾乎是天壤之別。
道教的神像,都挺難看的,而佛教的神像,則相反,都挺好看的。
雖說,這也是兩教的一個實踐差別的體現(xiàn),道教不重視信仰中的神明,而佛教信徒則對于偶像崇拜十分看重。
佛教的雕塑,但凡是有條件,都會精益求精,追求雕塑的高大與神韻,有一些甚至會塑造金身,如果條件不允許,或者實在是體型巨大,塑金身過于奢華而成本太大的話,那起碼也會要求在表面鍍一層金水。
反觀道教,在神靈崇拜的實踐中就寒酸得多了,老實說,不說前世,就僅限于這一世所在的龍虎山,除了兩尊主神像之外,其他的神明雕像,都很難令人感到有多滿意,不說費金費銀的,就單說一個神像木雕的雕工,多是粗糙的,看的出經(jīng)手人的態(tài)度很敷衍。
不重視啊!
可是,事情有它很古怪的一面,就佛教的理論,似乎他們是不認為有神的存在,所謂的佛,寬泛意義上的佛陀,這個詞的實質意義,他記得是,“覺悟的人”、或者是“圓滿的人”?
可偏偏給他的實質觀感確實很不一樣,當然,這一世,接觸少,就見過的那個和尚,一個活的一個死的。
應當是不算數(shù)的,前世的印象還不能說就是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