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臣紛紛響應,朱祁鈺一槌定音,大家就開干了。
果然,因為潘筠的名聲,公告一傳出,大家就開始絞盡腦汁的思考起來,自己可有什么發(fā)明能拿得出手的。
而接下來的公告還不止這一個。
很快,新的圣旨又下到各處。
從景泰元年六月初一開始,朝廷不會再增加新的匠籍,所以,士、商、民雖有所發(fā)明,但不會被劃為匠籍。
舊的匠籍不變。
圣旨中還嚴格規(guī)定了奴發(fā)明器物后的收益所得,至少有五成屬于自己,主人不得強奪其利。
圣旨一下,天下各處奉上發(fā)明的人就更多了,縣衙門口每天都熱鬧得象是菜市場。
大多數地方沒有器物坊,只能靠縣衙的工房和官吏們一同確定,為此,各地縣衙還請了道士和一些工匠去做評委。
還真篩選出了不少東西。
等潘筠幫著孫原貞在寧波找到合適建港的地方,又跟他請來的畫師一起畫好港口建造圖時,報到工部的發(fā)明已經有一百六十八件,就算以最低獎賞二十兩算,那也去了三千多兩。
號稱放了十萬兩白銀的賬戶,其實只放了一萬兩。
潘筠急得不行,確定港口建造圖沒問題后,她當天晚上就要離開。
孫原貞連忙攔住她:“國師何事如此焦急?我在私宅設了酒宴,今晚請了虞大師一起慶功。”
虞大師就是和潘筠一起畫圖的人,他最擅工筆畫,一幅畫能賣出百兩銀子,但其實他最擅長的是搞建筑。
江南不少園林設計便出自他手。
搞建筑的,基本屬于半個道士,風水學那是杠杠的,潘筠跟他特別聊得來。
他的師兄是蒯祥,現任工部主事,承天門,也就是后來的天安門,以及紫禁城三大殿他都有參與設計和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