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一,欒城地動。房倒屋塌,死傷無數(shù)。
京城中也有震感。
臨近幾座城都有不同程度損傷。
一時間,更是謠言四起,都說這是上天對大元的懲罰。因為皇帝不仁。
欒城在北方,本就是大旱覆蓋的地方。如今一旦地動,當(dāng)?shù)馗緹o力賑災(zāi)。
朝廷緊急派人去欒城救災(zāi),可能拿出去的錢糧,只是杯水車薪。
各地上書紛至沓來,本就飄搖的大元朝廷,愈發(fā)飄搖了。
歷代,有這么大的災(zāi)難,都是要找出個原因來的。
要么是皇帝無德,要么是臣子犯錯。
古人迷信,尤其是百姓迷信。這種事畢竟不常見,一旦出現(xiàn),就一定要有個原因。
如今,皇帝也沒法子,他只能下罪己詔。
他當(dāng)然不愿意,如今老了老了,更好面子。哪怕江山千瘡百孔,他也覺得自己是個明君。
可如今這情形,也由不得他。
不過這時候,蘇南丞這等‘奸佞’就派上用場了。
大慶殿里,蘇南丞將自己從宮外尋來的一幅古畫卷起來。這是他特地帶給皇帝品鑒的。
“陛下要保重龍體,江山社稷,還要依靠陛下呢?!?/p>
自以為是
“哼,那幫大臣,恨不得逼著朕。這天災(zāi)是朕能控制的?”皇帝對于要下罪己詔這件事,簡直是恨不得咬死誰。
“陛下,微臣這幾日一直想這件事。這事實在不該是陛下承擔(dān)?!碧K南丞嘆息:“微臣翻閱史書,曾看了一個例子,不知……不知陛下可否恕臣……直言?”
“哦?什么?你說?!被实蹟[手:“朕不怪罪你?!?/p>
“是,多謝陛下?!碧K南丞先行禮:“微臣翻閱史書,曾見幾百年前楚朝昭帝也曾與陛下一般遇到百年不見的天災(zāi)。當(dāng)時情形與如今相似。不過,昭帝太子出面,祭拜了山川湖泊,又替昭帝在太廟跪求了四十九日。后天災(zāi)過去,太子也得了極好的名聲?!?/p>
“陛下之賢能不弱于昭帝,若是能效彷,也不必下什么罪己詔。如此一來,也是好事?!碧K南丞道。
昭帝這個人,歷史上評價挺兩極分化的。
他確實是大災(zāi)的時候逼著自己兒子去祭拜去贖罪,確實是為了自己的名聲不肯承擔(dān)這些。一度被天下文人唾棄。
但是吧,人家那時候雖然經(jīng)歷了天災(zāi),卻還是盛世。
沒幾年就緩過勁來了。
何況,昭帝那時候四十歲出頭,還算壯年。
天災(zāi)過后幾年,還能還親自帶兵打仗得了大勝。御駕親征啊,這是天子的功勞。
何況,雖然是不肯承擔(dān)天災(zāi)的罪過,確實推給了兒子。但是昭帝本人并不是個昏君。他于治國上很有一套。
所以也有很多人夸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