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雖有避諱一說,但朕并不在意,就算要避諱那也只是避帝王之名罷了,改掉也就行了?!?/p>
“什么時候科舉也要避諱了?更何況避諱的還不是帝王之名!”
“簡直不知所謂!”
“這定是有人在搞鬼,有人嫉妒李賀的才華,故意以此來作文章!”
唐高宗時期。
李治抓了抓腦袋他實在沒想到這事竟然弄得這么嚴(yán)重。
“避諱還是應(yīng)該避諱的,但把字改了也就行了,更何況朕雖然支持避諱,那也是認(rèn)為只需避諱帝王之名即可?!?/p>
李治是支持避諱的,皇帝的名字要避這事不是很正常嘛?
觀世音不也改成觀音了,影響它繼續(xù)受供奉了嗎?
就連六部之一的民部也因為避諱他爹的名字改成了戶部,這也沒什么吧。
關(guān)鍵還是人出了問題,是有人別有用心拿著這事來做文章。
即便沒有避諱,也會有其他事。
三國時期。
李康搖搖頭嘆息,隨后提筆寫下了一段話。
“木秀于林,風(fēng)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p>
“李賀定是因為其才華為人所妒,才有此一難。”
所以我謄寫親王祭文時,燭火突然變成青綠色,原來我的詩句在陰曹地府比在人間值錢多了
可你們知道奉禮郎最妙處何在嗎?
能在最華麗的棺材邊聽最絕望的曲,能在哭喪聲里聽出盛唐的骨裂!
畫面中。
手提青燈的男子緩緩轉(zhuǎn)過了身,鏡頭也落在了他的臉上。
只見他的臉上赫然帶著一張掛著笑容的妖異譜面。
那一雙漠然的眼睛正直勾勾的盯著世間眾人。
于此同時唐憲宗時期,一些人看著這個畫面呼吸一滯,紛紛咽了咽唾沫。
他該不會真變成鬼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