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里頭呢,張和一家子圍坐在一起,熱氣騰騰的,是久違的親昵味兒。
可這風(fēng)風(fēng)光光的“衣錦還鄉(xiāng)”,就像在村口掛起了個(gè)大紅燈籠,亮堂堂、招人眼。引來的不光是鄉(xiāng)鄰羨慕的眼光,還順帶著,把十里八鄉(xiāng)的親戚都給“吸”過來了。
頭幾天來的親戚們吧,都還捧著“禮數(shù)”。
清一水兒的笑臉,手里攥著點(diǎn)兒實(shí)在東西——自家雞窩里剛摸出來的雞蛋,帶著溫乎氣兒;要么就是剛從菜園子揪的黃瓜豆角,頂花帶刺兒的,新新鮮鮮地送上門。
話里話外,那叫一個(gè)親熱。你一聲“出息了的大哥”喚著張之平,我一句“了不得的神童”捧著張和,光念叨“身體好不好啊”、“日子過得咋樣”的閑篇兒,那字眼兒“錢”吶,都繞得遠(yuǎn)遠(yuǎn)的,誰也沒沾邊兒。
但坐那兒的張和,人小,心可透亮
。一屋子親戚,人人臉上堆著和善的笑,可那雙眼睛背后呢?他看得真真兒的——那些眼神里頭,無論親疏遠(yuǎn)近,全都像藏著個(gè)小算盤,那光一閃一閃的,混著點(diǎn)說不清的、熱切又貪饞的勁兒,藏都藏不住。
他心里沉了一下,趁著給爹倒水的空檔,湊到父母邊上,壓低聲音提醒:“爸,媽,我看啊,咱家這安穩(wěn)日子過不了幾天了,往后頭,怕是要熱鬧起來了。”
還真讓他說著了。
眼瞅著村里議論的風(fēng)頭勁頭給拱得足足的,那個(gè)出了名的大嗓門、愛串門的——張和三舅婆,可就坐不住了,滿村子開始“吹風(fēng)”了。
她是挨家挨戶地躥,嗓門敞亮,走哪兒嚷嚷到哪兒:
“哎呦我的親娘誒!你們還沒聽說吧?我家之平可了不得了,在上海那大地方!”
“我聽我外甥女說的真真兒的!他在上海灘,有這么老些錢——好幾百萬吶!”
“你們想想看,就他手指頭縫里隨便漏出來那么一丁點(diǎn)兒,都夠咱這幫窮親戚,吃穿不愁一輩子的了!”
這話像長了腳,飛快傳遍了全村。
村民們再瞅張家那門樓子的眼神,一下子可就變了。原來只是眼饞羨慕,慢慢兒的,那眼神兒燒得火辣辣的,里頭還摻上了“那還不是應(yīng)該的?”這樣的心思。
終于,到了這天晚上。
飯碗才剛撂下。
以張和的大舅公,也就是奶奶的親哥哥為首的,幾位在家族里德高望重,說話最有分量的長輩,聯(lián)袂登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