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舟院子里很快支起了好幾根晾衣服用的竹竿。此刻,竹竿上掛記了清洗干凈的、墨綠肥厚的海帶片。像一面面巨大的綠色旗幟,在冬日并不熱烈的陽光下隨風輕輕晃動,散發(fā)出濃烈的海洋氣息。院子里幾乎沒了下腳的地方。
她留了十幾片最肥厚的,掛在灶間陰涼處,這是預(yù)備著自已慢慢吃的。剩下的,她的目標很明確——換成能捏在手里的硬通貨。
連續(xù)兩天,她起得更早了。趁著天還沒亮透,村里人大多還在睡夢中,她就把曬得半干、變得柔韌有彈性的海帶片仔細地卷起來,捆扎好,塞進一個破舊的、打了好幾個補丁的麻袋里。麻袋鼓鼓囊囊,死沉死沉。
她背著這沉重的麻袋,像背著未來的希望,頂著凜冽的寒風,深一腳淺一腳地往十幾里外的紅山鎮(zhèn)趕。紅山鎮(zhèn)比他們這小漁村大得多,有供銷社,有郵局,更重要的是,在鎮(zhèn)子邊緣廢棄的磚窯廠附近,自發(fā)形成了一個規(guī)模不小的“自由市場”。村民們私下里都叫它“黑市”。
天剛蒙蒙亮,磚窯廠附近已經(jīng)人影綽綽。大家都心照不宣,行色匆匆。有人挎著蓋得嚴嚴實實的籃子,有人背著鼓囊囊的口袋,還有推著獨輪車的。交易都在低聲中進行,眼神警惕地掃視著四周。
林晚舟找了個背風的角落,把麻袋口解開,露出里面卷得整整齊齊、墨綠油亮、一看就品質(zhì)上乘的海帶卷。她也不吆喝,就安靜地蹲在那里。好東西自已會說話。
果然,很快就有個裹著厚棉襖、袖口磨得油亮的中年漢子湊了過來,壓低聲音:“妹子,海帶咋換?”
“干的,三毛五一斤。糧票優(yōu)先,細糧最好,粗糧次之。沒有票,四毛五?!?/p>
林晚舟聲音不高,但很清晰。這價格比供銷社賣的、又黑又薄的陳年海帶貴不少,但她這品質(zhì)擺在這兒,值這個價。
漢子拿起一卷,入手沉甸甸的,掰開一點,里面肉質(zhì)肥厚,顏色鮮亮,還帶著海潮的鮮氣。他咂咂嘴:“貴了點,供銷社才兩毛八?!?/p>
“供銷社的有這個厚?有這個鮮?”
林晚舟眼皮都沒抬,“這是剛下礁石就曬的頭茬貨,自已看。”
漢子又仔細看了看,確實好。他家里有個坐月子的媳婦,正缺這有營養(yǎng)又下奶的東西。咬咬牙:“行!給我來五斤!用糧票換!”
他從貼身口袋里掏出幾張皺巴巴的糧票,又數(shù)了一沓毛票給林晚舟。
開張了!
緊接著,一個挎著菜籃子的老太太看中了海帶的品相,用半斤寶貴的全國糧票換了兩斤海帶,說是給城里工作的兒子寄去。一個穿著工裝、像是鎮(zhèn)上工廠工人的男人,直接用一塊二毛錢現(xiàn)金買了一斤,說是老婆就愛吃這口。
林晚舟帶來的海帶品質(zhì)實在太好,墨綠油亮又肥厚,在普遍缺油少葷的年代,這種品相的海帶就是硬通貨。不到兩個小時,鼓鼓囊囊的麻袋就癟了下去。她的破棉襖內(nèi)兜里,塞記了皺巴巴、沾著汗味的毛票,還有一小疊各種面額的糧票,沉甸甸地墜著。鋼镚兒在兜里互相碰撞,發(fā)出輕微卻無比悅耳的“叮當”聲。這聲音,是她聽過最美妙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