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樁。
是在靜止狀態(tài)中實現中和陰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培養(yǎng)人體內在潛能,蓄力于體內的過程。
利用內視觀想的方法來體察自身表皮、肌肉、筋、骨、髓的變化。
精神放大,即是意想自己頭頂藍天,腳踏大地,身體充塞于天地之間。在實際站樁過程中,意念是十分豐富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互有區(qū)別,太極樁功,為充分發(fā)揮人體潛能,將勁力有效調動起來,更注重丹田開合及周身氣血鼓蕩。
因為丹田乃氣機發(fā)起之源,只有充分啟動丹田,才能實現身如氣囊力貫周身。通過站樁,可達到內外三合(即神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并可促成六面平衡之力,周身相爭相抗,不偏不倚。
到了這一步就算是入了門。你那些師兄弟們大多數就在這一層。
行樁
是在運動中通過單式習練,將站樁中生出的六面平衡混圓力發(fā)揮出來,并在此基礎上產生整體八面螺旋力。
使肢體在運動中八面生力,任何方向上皆可打可化,運轉自如。這一步主要是把站樁中所練出來的內涵與實戰(zhàn)有效的連接到一起,有些人在站樁時能練出整體力,但在運動當中這種整體力又散了,這就是在行樁這個環(huán)節(jié)上沒有有效的深入練;導致中間脫節(jié),這種脫節(jié)使你日常訓練的內涵不能有效的發(fā)揮,實乃練功中一大損失!
這一層就可以出師了。
化樁
是在站樁、行樁的基礎上,行走坐臥始終處于樁態(tài),全身任何一點皆具八面螺旋力,在這個階段對間架的要求就不是很注重了,因為修煉者的一舉一動都是在在太極陰陽轉換的哲理中進行的,大可無外,小可無內,無形無象,只有神意猶存。
練到這一層,你就可以收徒了。
“武學基礎就在于整勁,練拳也好,站樁也好,其實都是先整勁,你的師兄們大多都是通過練拳,在鋪以站樁。”
“你不必如他們一樣,你只站樁,什么時候出師了,什么時候再練拳?!?/p>
“這有什么不同嗎?”
“等你練過自己就知道了?!崩蠋煂χ恍?。
“是?!?/p>
自從穿越過來。除了已經發(fā)現的神力以外。學習能力也大大增強。老師只教了幾次,便站得似模似樣。
學文識字的進展也很大。一般講個幾遍就記住了,而且越學越快。到最后就算不認識的字連蒙帶猜,意思也能懂個七七八八。
前世要有這個條件。清華北大還不是任他選。張青魚也仔細回想了前身,也沒有這天賦。只是力氣大了些,也沒有像如今這么大。
不明白其原理。只是將其暫時歸功于穿越自帶的金手指。
張青魚自從學了樁法便入了迷,走到哪兒,就站在哪。憑借著學習超強的學習能力,修為自然是一日千里。
這日張青魚依舊在那站樁。老師在旁,雖然不茍言笑,嘴角的那絲笑意還是把他出賣了??礃幼訉埱圄~還是比較滿意的。
“你現在架勢已經拉穩(wěn)了,接下來就是整勁了,不同于內家功夫修一口真氣,培養(yǎng)壯大,慢慢不斷菁純。外家功夫卻是從勁開始的?!?/p>
“何謂整勁?即周身內、外三合融為一體,所發(fā)出的整體如一的勁力。在站樁時通過不斷地運用意識的轉換,使身體的橫、豎、內、外的各種勁力,有機的結為一體。在意識的引領下,由丹田到四肢,節(jié)節(jié)貫通,使之達到意識一動,則氣達四梢,逐步地做到一發(fā)動,周身皆動。大有泰山倒、高樓傾之感?!?/p>
“說的再多也是空中閣樓,你感受一下就明白了。”說著一一指點在了張青魚的脊椎上,連點了三下。
張青魚只感覺到像是電擊一般的感覺從脊椎處傳來,迅速的傳遍周身接著又是一股股熱流從四肢百骸涌出,就像是吃了興奮劑一樣。
“你感受到了沒有?”
張青魚此時樁法剛剛入門,也不好說話,只是點頭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