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主任點頭,打開報紙,輕聲念誦:“論特色社會道路的利弊的讀后感。署名,白瓷?!?/p>
嗯?
特色社會道路的利弊?
我怎么從沒有記得,聽說過這篇稿子?
長者的眼神一閃,卻沒說話。
而是從口袋里,無比珍惜的樣子,拿出了半截香煙,輕輕的點燃。
秦主任在念誦白瓷寫的這篇讀后感時,耗時足足十分鐘。
可謂是把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讀的清晰無比。
語氣客觀,不帶有絲毫的感情。
因為唯有這樣,秦主任才不用帶有自己的情緒,從而影響長者對某句話的理解,和判斷。
美美吸了半截煙的長者,靜靜看著水面,沒說話。
“今天的報紙上,還有一篇稿子?!?/p>
秦主任說:“同樣是這篇稿子的讀后感。署名,是晏家的中原同志?!?/p>
長者輕輕頷首。
秦主任再次念誦了起來。
晏中原寫的讀后感,字數(shù)要少于白瓷。
而且在措辭等方面,也不如白瓷的讀后感。
不是晏中原的理解能力,不行。
而是因為白瓷在寫這篇讀后感之前,就曾經(jīng)和作者本人面對面的,仔細探討過;更是反復(fù)琢磨了好多天后,才寫成的。
但兩篇讀后感的意思,卻是完全相同。
那就是極力支持那片特色社會文章!
“特色社會,呵呵。不姓資,不姓社。而是姓特色!這就等于,另辟蹊徑,走出了第三條路。偏偏這條路的方向,和我們始終猶豫不決的思路,高度吻合。”
長者終于說話。
語氣里,鼓蕩著欣賞。
問:“原稿作者,能在這時候投石問路,勇氣可嘉。作者是哪個研究院,或者是哪個老伙計?。俊?/p>
“嘿,您這次可分析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