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之風(fēng)尚未停歇,我便已南行。一路穿過燕山與太行,黃土地的紋路開始在車窗外漸次展開,像一頁頁被翻過的書頁,印著農(nóng)耕的線條,也埋著征戰(zhàn)的灰塵。
而黃河——這條中華大地的母親之流——正是在這一片厚土之中,鋪展成文明的動脈。
我?guī)е兜厍蚪豁懬泛湍菑堃呀?jīng)被風(fēng)吹皺的地球地圖,來到黃河邊,在壺口瀑布的咆哮聲中,重新問自己:什么是根?
一、壺口瀑布:奔流之口與泥沙之聲
我抵達壺口瀑布那日,正趕上一場小雨?;尹S的河水從上游怒吼而來,猛地跌入斷崖,激起百丈水霧,仿佛是天地之間一次毫不掩飾的情緒爆發(fā)。
我站在觀景臺邊,心跳隨水聲一并震顫。黃河在此不再蜿蜒,而是摔落,是咆哮,是一場沉甸甸的“落筆”——將整個北方的大地歷史,砸在此刻。
旁邊一位本地人說:“黃河不是河,是性子,是祖宗的脾氣?!?/p>
我笑問:“你怕它嗎?”
他答:“怕啊,可也舍不得。它沖毀田地,也養(yǎng)活咱?!?/p>
我望著水中翻涌的泥沙,仿佛看見了中原千萬年的人影——背糧的、打井的、建村的、走戰(zhàn)的,全都浮沉其中。
我寫下:
“黃河不是滋養(yǎng),是搏斗。它不溫柔,它是祖先留下的遺憾與堅持,是民族在水中的一場場拉扯。”
二、洛川臺地:黃土高原的心跳與村莊沉默
離開壺口,我沿黃河而上,進入黃土高原的腹地。車行至洛川,土地逐漸由石轉(zhuǎn)土,由硬變軟,溝壑縱橫之間,一排排窯洞嵌在山壁之中,像是大地睜開的眼。
我拜訪了一個名叫“李家塬”的小村子,村中老人姓李,說他們家已經(jīng)在這片臺地上住了十三代人。
“地不動,人就不搬。”
我問他:“黃河泛濫時,你們不怕?”
他笑著擺擺手:“塬高,水不到。但你要知道,天塌地裂都看過的人,怕水有什么用?”
他指著院子邊的一口旱井:“我們這兒人有個信念——地不認(rèn)你,水也不認(rèn)你,唯有你自己,要認(rèn)命?!?/p>
我望著四周枯黃的田野,風(fēng)吹過時,塵土飛揚,仿佛整片土地都在細(xì)語。
我寫下:
“黃土是黃河的骨灰,也是黃河的回音。它不是沉默,而是太懂事了,連哭都藏在谷底?!?/p>
三、潼關(guān)口岸:兩河交匯的命運握手
我南下至潼關(guān),這是一處地勢險要之地,黃河與渭河在此交匯,也正是中原文明與西部高原的邊界。
潼關(guān)古城已不復(fù)舊貌,但關(guān)口上的老城墻依舊矗立。我站在關(guān)門之上,看黃河在腳下緩緩北轉(zhuǎn),像一條即將拐彎的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