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海湖離開的那一天,湖面依舊沉靜,云層低垂。我的心卻仿佛帶著一絲動蕩,像湖水下面潛藏的暗流。
車子繞行群山,從高原湖泊駛向東南方的一片人煙密集之地。草原逐漸過渡為山丘與黃土梁峁,道路開始蜿蜒,兩側(cè)的經(jīng)幡漸漸多起來,風(fēng)馬旗在山口獵獵作響,像是在預(yù)示我即將進入另一個信仰的高地。
我正前往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的發(fā)源地之一——塔爾寺。
一、山谷之寺:一座宗教圣殿的重重帷幕
塔爾寺坐落于青海湟中縣的蓮花山谷之間,四周層巒疊嶂,廟宇依山而建,仿佛一座山體化作經(jīng)殿,隨時可能拔地而起、騰空而飛。
我沿著山腳的朝圣路緩緩上行,兩旁是絡(luò)繹不絕的信徒:藏族、漢族、蒙古族、甚至東南亞面孔的外國僧侶。他們有的手持轉(zhuǎn)經(jīng)筒,有的磕著等身長頭,一步一拜,面容虔誠。
入口處,一座巨大的白色八寶塔赫然矗立,塔下刻著“釋尊初轉(zhuǎn)法輪處”七個漢藏合文大字。我心中一凜,這不僅是建筑,更是一種精神坐標(biāo)。
導(dǎo)游是一位三十多歲的僧人,法號“丹增拉木”。他穿著酒紅色僧衣,腳穿厚布僧鞋,聲音溫和卻中氣十足。
他對我說:“你來的季節(jié)正好,今天是宗喀巴大師誕辰前夜,我們要點酥油燈,照亮全寺。”
我問:“宗喀巴就是這里出生的?”
他點頭:“就在這座寺下,蓮花臺上?!?/p>
二、佛教之光:宗喀巴與黃教的火種
夜色降臨前,我被帶入主殿之下的“蓮花生臺”。
那是一塊雕工極精的漢白玉石臺,相傳是宗喀巴大師出生時臍血滴落之地,如今建成一座供奉光塔,四周香火繚繞,金頂熠熠生輝。
“宗喀巴大師,是格魯派的創(chuàng)始人,世稱黃教,”丹增拉木解釋,“他一生修學(xué)三藏,主張持戒嚴(yán)明,融合寧瑪、薩迦、噶舉之優(yōu)長,創(chuàng)下新的律制。”
我緩緩步入大殿,那是酥油燈海的世界。萬盞燈火將佛像照得金光璀璨,殿內(nèi)香煙繚繞,僧人們正齊誦祈福經(jīng)文,一音一字,如水擊鐘。
我閉上眼,在其中靜靜感受,仿佛時空回轉(zhuǎn),千年之愿匯于此刻。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宗教禮儀,而是信仰如何跨越王朝、戰(zhàn)亂、語言與地理,將一個民族的精神烙印深深刻入山石與血脈之中。
三、帝國對話:信仰與權(quán)力的并行書寫
第二日清晨,我被丹增拉木帶往一座特殊的殿堂——黃教護國堂。
那是明清兩代帝王賜建的殿宇,四角飛檐、金瓦碧壁,與旁邊傳統(tǒng)藏式殿宇大相徑庭。
我問:“為何漢地皇帝要建殿于此?”
他答:“因為信仰,是比疆界更有效的紐帶?;实蹅儾欢鸱ǎ麄兌美瓟n信徒。”
我望著殿頂?shù)碾p龍戲珠與中央的“圣旨碑”,心中翻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