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態(tài)轉(zhuǎn)型下的沉默史詩
回到旅館后,我與鄭師傅繼續(xù)聊到深夜。
他點著煙,講起了那個轉(zhuǎn)折點——全國性“禁伐”政策出臺的那一年。
“那時候我們林場一下子就沒活干了。很多人外出打工,有的去煤礦,有的去了南方裝貨。有幾個兄弟,后來連家都不認了?!?/p>
我問他:“那你后悔嗎?”
他吐了口煙,笑著說:“我后悔啥?我砍過的樹,睡過的林,今天還在山上活著。我到現(xiàn)在,還能靠它養(yǎng)個小旅館,接你們這些想聽故事的人,不就夠了?”
他又說:“你不知道,那年雪下得特別大,林場的老火車頭凍住了。我們十幾個人點起篝火,一邊烤,一邊唱歌,最后用手推,把車頭推到邊接口,像是給它送行?!?/p>
我聽著,心里泛起一種不易察覺的痛。這種痛不是悲傷,而是一種巨大歷史轉(zhuǎn)彎時,個體被輕輕放下時的鈍感。
這些伐木人,他們的職業(yè)消失了,他們的工具封存了,他們的歌聲也逐漸被雪覆蓋。但他們從未抗拒過自然,只是努力與它握手言和。
四、林海夜行:冷與靜的極致對話
第三日凌晨,我獨自一人踏雪進入林中。
林子寂靜得可怕,只有風穿過松針的沙沙聲與遠處偶爾傳來的野獸啼鳴。月光從樹梢灑下,雪面反光刺眼,整片林海仿佛沉睡千年,卻隨時可能醒來。
我走到一處山坡,坐在樹樁上,靜靜感受寒冷滲入骨髓。此刻的我不是游客,也不是旅者,而是一個向林道歉的后來人。
我從包中取出地圖,攤開在膝上,那是我隨身攜帶的《地球交響曲》初稿——密密麻麻的筆記、路線與未完成的章節(jié)。
我在空白頁寫下:
“我在中國最北的林中,聽見斧頭的回聲漸遠,聽見樹木的嘆息漸長。我愿將這段失語的歷史,寫進交響曲的低音部,藏入風雪之間,供后人聆聽?!?/p>
五、歸程前的松香
臨別那天,鄭師傅送我到鎮(zhèn)口。
他遞給我一個小小的布袋:“里面是我們當年用的松脂香,點火能暖心。你走了,也別忘了根河這林子?!?/p>
我握住那布袋,心里一動。
他拍了拍我肩膀,說:“你不是在寫書嗎?記得寫一章叫‘斧下無血’,別讓我們那段歲月白過。”
我鄭重地點頭。
當車緩緩駛離,遠處白樺林一列列退去,天邊升起一縷晨光。我知道,這片林海雖然不再轟鳴,但它的回音,已經(jīng)被我放入了《地球交響曲》的厚重章節(jié)中,成為森林與人類共同的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