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他:“你覺得樂山像東坡嗎?”
他說:“像,豪放中帶慈悲,潑辣中藏智慧。”
我寫下:
“樂山不是躲在佛后的城市,她是與佛并肩的城市;
她的信仰在腳下,在爐火里,在酒杯中,也在每一雙認(rèn)真煮面的人手里?!?/p>
四、三江合口:人在風(fēng)中吃火鍋,江水底下藏著史詩
樂山最讓我動容的,不是佛,不是碑,而是傍晚時分走到三江合口,看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交匯。
江風(fēng)撲面,江水翻卷,天地遼闊得讓人想唱歌。沿岸的火鍋店燈火通明,人聲鼎沸,江上的漁船拖著尾光緩緩駛過。
我在一張靠水的位置坐下,一邊喝茶,一邊寫字,一邊看天色從青到紫。江對岸燈火點(diǎn)點(diǎn),遠(yuǎn)山如墨。我忽然意識到:這城市,從來不只是“佛的”,它是“人的”——帶笑、帶淚、帶鹽、帶火的城市。
我寫下:
“樂山是三江交匯的城市,
每一滴水都帶著遠(yuǎn)方的命運(yùn),每一口鍋里都翻滾著百年風(fēng)霜;
她讓神明看守天命,卻把日常交給人自己?!?/p>
五、地圖落筆·下一站宜賓
五天樂山之行,我看佛、看江、看人,看火鍋邊的笑與江岸邊的燈。
這是一座“仰視神明卻不忘人間”的城市,她不以神壓人,也不讓俗擾神;她讓莊嚴(yán)留在山上,讓熱情留在街巷,既讓人沉靜,也讓人活。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三江合口、佛光映水之地緩緩落筆:
“第140章,樂山已記。
她是信仰的落點(diǎn),是人間的炊煙,
是三江之吻,是千年之笑。”
下一站,是宜賓。
我要繼續(xù)順江而下,走入長江的起點(diǎn),看五糧液的釀香、竹海的濤聲與川南山水之間的釀人與育地。
我合上筆記,對三江低語:
“佛已送我,酒在等我——宜賓,我來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