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吳阿蒙。
走出太行山的褶皺,我抵達了河北南端這座有著“趙國都城”之譽的城市——邯鄲。
這是一個名字本身就沉甸甸的地方。她曾是戰(zhàn)國七雄之一趙國的都城,兵馬縱橫、鐵騎如風,也曾是邯鄲學步、滏水流韻之地,文武雙修,百家爭鳴。她的歷史,像一條深沉的長河,帶著古代的鋒芒,穿越塵世而來。
而今日的邯鄲,卻在古意之外,多了一份鋼筋水泥的質(zhì)感和人間煙火的柔軟。我來,是想在這夾縫之間,聽聽趙風是否仍在,古道是否仍通。
一、趙苑晨光:殘垣舊意,刀劍猶響
初到邯鄲,我的第一站是趙苑公園。
這里曾是趙國宮殿所在,現(xiàn)今成為一片綠意盎然的休閑場所。天光未亮,我便進入園中,石橋、亭臺、水榭之間透著寒意。我站在一塊“趙國銅馬”雕像前,聽到旁邊晨練的老者說:“年輕人,你知道這馬從哪來?”
我笑答:“趙武靈王胡服騎射?!?/p>
老者點頭:“那是邯鄲的脊梁。”
他練的是太極,卻口中低聲念著:“文有荀卿,武有廉頗,智有藺相如,義有趙奢?!?/p>
這四句話如雷貫耳。我仿佛能聽到遠古沙場上鐵蹄掀起的塵煙,也看到城墻之上,旌旗不倒,信念不滅。
我寫下:
“邯鄲的骨,不藏在碑中,
而藏在晨練老人的掌心;
趙國雖遠,風猶未歇,
馬踏塵土,仍可追夢。”
二、學步橋畔:傳說之外的自省之路
我沿著古城南行,走到了傳說中的“邯鄲學步橋”。
橋很小,橫跨一條人工小河。橋旁設有雕塑,一位孩童踉蹌學步,另一旁則是一位失望的老者捂著額頭。許多人匆匆而過,不曾停留。我卻站了許久。
“邯鄲學步”,這個成語似乎總被拿來諷刺模仿者的失敗。但真正來到橋邊,我忽然覺得,它未必只是一個失敗的寓言。
學步,本就是人類所有進化的起點;摔倒,本就是重新起步的可能。
我遇到一個小學老師,她帶著一群孩子來春游,對我說:“我們告訴他們不要笑‘學步’,要學會‘悟步’?!?/p>
我記下:
“邯鄲的故事,不為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