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吳阿蒙。
自邢臺北行,一路疾馳,列車將我?guī)胍蛔诸l繁卻少被駐足深探的城市——石家莊。
這是一座“現(xiàn)代”的城市。她不以古意取勝,也不靠自然風(fēng)光名世,她是被鐵軌催生、被工業(yè)澆筑、被歲月推搡著走進(jìn)“中原十字路口”的現(xiàn)實之城。她是“九省通衢”的節(jié)點,是冀中南的重要樞紐,是一座在沉默中爆發(fā)、在鋼鐵中開花的城市。
我站在石家莊站前廣場,耳邊是廣播聲、鳴笛聲、拉桿箱滑行的咔噠聲,空氣中混著汽油味與早點香。這是一個不求浪漫的城市,但她有一種粗獷中見真情的質(zhì)感。她不是用來“游”的城市,她是來“活”的。
我來石家莊,是為了觸碰她的核心——那一條條鐵軌縱橫間的城市脈搏。
一、正太鐵路遺址:在鐵軌上寫下的城名
我循著地圖,來到石家莊最初的記憶起點——正太鐵路遺址公園。
這條百年老鐵軌,是石家莊從小村落蛻變?yōu)榻煌ㄖ劓?zhèn)的第一根筋脈。站在保存完好的軌道旁,我看到銹跡斑斑的枕木,斑駁的廠房,仿佛聽到鐵輪壓過鋼軌的鏗鏘回響。
一位老工人模樣的志愿者拄著拐杖站在一側(cè),他說:“你知道嗎?以前我們說,石家莊不是建在土地上,是建在鐵軌上的?!?/p>
他說他父親是鐵路工人,他也是,從十七歲進(jìn)廠到五十八歲退休,幾十年,聽著鳴笛度日?!斑@城市的每一次動脈搏動,都是我們這些干活人的汗?!?/p>
我寫下:
“石家莊的根,不在地底,
而在每一條延伸出去的鐵軌上;
她不是由建筑堆成,
而是由一代代工人的手砌成。”
二、新華集貿(mào)市場:生計與秩序的交響
第二日一早,我去了本地人常提起的新華集貿(mào)市場。
這里是石家莊最具人間煙火味的所在之一,攤販沿街而列,叫賣聲、議價聲、熟人打招呼的笑聲此起彼伏。蔬菜的水汽混著豆腐的熱氣,魚腥味和醬油香交織,仿佛城市在這里“呼吸”。
我在一家賣煎餅的攤前坐下。攤主是位四十多歲的女性,一邊攤餅一邊和我聊:“我們家三代人都靠這市場吃飯。以前風(fēng)大棚破,現(xiàn)在重新裝修了,市里管得嚴(yán)些,也干凈了。”
她遞給我一張熱氣騰騰的煎餅,咸香可口。我看著她身后整齊的調(diào)料瓶、擦得锃亮的鍋鏟,明白這不是“湊合”,這是“講究”。
我寫下:
“石家莊的煙火,不濃烈,
卻真實;她的街市,不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