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千錘百煉后一次穩(wěn)穩(wěn)的翻身;
她的光,不需燈,
在少年少女汗水下,自會發(fā)出。”
三、滄州武術(shù)館:拳下沉穩(wěn)是風骨
滄州人最自豪的,大概就是“武術(shù)之鄉(xiāng)”的名號。
我來到市區(qū)一處武術(shù)館,迎面見到一副對聯(lián):“出手要快,拳走如風;落步需穩(wěn),心靜如山?!?/p>
館主是位六十歲的太極拳師,身材瘦削,眼神犀利。他帶我練一段推手后,突然一掌擊來,我被輕松卸力。
“練拳,練的不是力,是心?!彼f。
在一間內(nèi)堂里掛著滄州籍武術(shù)名家的畫像,有人寫實地講述了“武以止戈”的意義。他們不是為了打贏,而是為了守住某種精神。
我問師傅:“這年代還學拳,有人看嗎?”
他回我:“沒人看更要教,不能斷了這一根骨頭。”
我寫下:
“滄州的武,不為表演,
是身體與心之間的約定;
她的拳,不只出招,
更是這片土地不肯服輸?shù)淖C明?!?/p>
四、清真老街與小飯館:油香中的共處哲學
我信步走入滄州的一條清真老街。
街口有老漢在烙餅,邊上有人揉面、切肉、炒糖。我點了份地道的“驢肉火燒”和“炸糖卷”,坐在塑料桌前大快朵頤。
這里漢回交錯,和而不同。一位回族小販與我搭話,邊喝茶邊說:“咱這地方,不吵架,飯能吃、事能談,就是日子?!?/p>
夜色下,人來人往,我見一對戴著頭巾的年輕夫婦牽著孩子走過,耳邊聽見店主吆喝:“家里人!還想不想加個丸子湯?”
我寫下:
“滄州的和,不靠理論講,
靠一碗熱湯、一桌拼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