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的老,不是歷史的灰,
而是生活繼續(xù)走過的路;
她不再鳴鐘,卻依然守時,
因為有人還在這鐘影下談天吃糖,
就說明,她還在?!?/p>
三、鄆城的說書人:水滸余音繞村梁
第三天,我去了鄆城縣。
這座城與《水滸傳》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李逵、宋江、武松的傳說都在這里落地生根。走進一個鄉(xiāng)村書場,一位老藝人正在說“武松打虎”。沒有擴音器,也沒有燈光特效,只有他一張口,一根醒木,一個鼓面,一口老腔。
孩子們圍坐在他周圍,像是聽一場不屬于這個時代的劇。
我問他:“您說了多少年了?”
他說:“四十年吧,以前是用擔(dān)子挑著村村走,現(xiàn)在年輕人不愛聽了,我就在這兒說。”
“您不累嗎?”
他搖搖頭:“不說,我才睡不著?!?/p>
那一刻我意識到,有些人并不需要時代承認(rèn)他,只需一張舊鼓與一群孩子,就是最響的回聲。
我寫下:
“菏澤的聲,不靠喧囂存活,
而是靠一代代人,低聲講述;
這里的英雄,不在電視上,
在田埂邊的鼓面里。”
四、牡丹區(qū)夜市:鍋氣與人情的碰撞
第四晚,我回到菏澤市區(qū),在牡丹區(qū)的夜市隨意走走。
攤位上五花八門,小吃叫賣聲不絕于耳。我坐在一家老字號面館里,一位阿姨正在忙著下面、添湯、吆喝。
我點了碗羊肉湯,她熟練地舀、撒、蓋,一碗熱騰騰送到我面前。
“坐吧,吃完再走,外頭冷?!?/p>
我與她閑聊,得知她丈夫是退伍軍人,三十年前回來,兩人一起做面條,現(xiàn)在孩子在外地上大學(xué),店里只靠他們老兩口撐著。
“生意不好做了,年輕人不愛吃手搟面了?!?/p>
我問她:“那你為什么不關(guān)了?”
她笑了:“有老顧客啊,每晚都來,要是沒了,他們得說‘那味兒哪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