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過察布查爾西南的緩坡,視野驟然開闊。陽光斜灑,草原如浪,雪山近在眼前,風(fēng)聲輕柔卻帶著力度,像是誰在天地之間輕輕掀開了一張深綠的地毯——那一刻,我知道,我到了昭蘇。
這座藏在天山深處的縣城,被譽為“天馬的故鄉(xiāng)”“伊犁最寬闊的平原”,更被稱為“中國最后的牧歌之地”。她不像城市,更像一段恣意伸展的邊地詩篇——遼闊、清亮、純粹、安靜。
我在《地球交響曲》的地圖上鄭重落筆:
“第368章,昭蘇縣。
馬鳴雪下,風(fēng)起天邊,
在高原牧草與天山積雪之間,
人類曾用蹄聲與歌聲,寫下遼遠的夢。”
我第一眼見到昭蘇草原,是在日出時分。
清晨五點,天尚未全亮,導(dǎo)游古爾班江帶我站在一個牧點的高地上,望著遠方的東方線慢慢泛起金色。等太陽剛露出邊際,一大群馬匹被牧人驅(qū)趕著奔騰而來——馬群如煙,馬鬃如焰,蹄聲轟鳴,飛濺的泥土帶著水汽,在朝陽中化作一道奔騰的光。
“這是天馬之鄉(xiāng)?!惫艩柊嘟院赖卣f,“我們家養(yǎng)馬五代了?!?/p>
我望著草原,這片天山雪水灌溉出的高原草地,面積廣闊如海,草密如絨。牧人們的氈房零星散落在各個山坳與緩坡之間,白、藍、紅的布幔在風(fēng)中飄揚,構(gòu)成一幅動人的邊疆生活畫卷。
昭蘇,不是草原的一部分,她就是草原的全部魂魄。
我寫下:
“在這里,大地不是沉默的,
它用馬的嘶鳴告訴你,
這片原野從未停止過奔跑?!?/p>
在昭蘇縣城西北的天馬文化園,我見到了傳說中的烏孫石人——它們站立在曠野中,面容模糊,卻都目光向東,似乎在等待著一個永遠不會歸來的王者。
“烏孫國,是兩千年前的昭蘇?!敝v解員熱依拉說道,“這里是西漢與中亞之間的重要通道,也是絲綢之路北線的驛站之一?!?/p>
她領(lǐng)我參觀烏孫古道舊址,那是一條從昭蘇通往中亞腹地的古道,一段石板被馬蹄踏得發(fā)亮。漢使張騫出使西域、昭君出塞、唐軍西征、商隊往返……無數(shù)人曾在這條路上走過,帶著信仰、戰(zhàn)事、貨物、和平與離別。
我站在古道一隅,想象當(dāng)年騎著汗血寶馬、披著羊皮披風(fēng)的烏孫王子如何奔騰而來,想象邊地女子手持銀飾迎風(fēng)送別。我在風(fēng)中聽見他們說——我們是邊疆,也是通道。
我寫下:
“昭蘇不是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