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餅諸事交給赤女,秦時就沒再關注了。
這樣沒什么難度的事,假若還需要她親自在旁盯著,便是千個萬個自己,這輩子也難成大事。
而眼下最要緊的,則是送燕將軍下葬。
孟秋已過,仲秋才至,清晨卯時的露水已然深重,空氣中有著絲絲縷縷的涼意。
太史令袁忻率眾在墓地高頂大聲宣唱葬詞。
豎穴土坑墓中,青膏泥和白膏泥以層層封裹土中潮氣,然后有層層疊疊的木炭鋪上。
燕將軍一應生活場景已在墓室中布置完畢。
此等墓室,除工匠仆從外,自然不會再請大家前去探看。
秦時因身份貴重,只略錯王子公主一個身位,與送葬隊伍綿延數里上得山來。
馬車運載著靈柩,烈烈旗幟隨著秋風飄舞,空氣中傳來鼓樂手奏響的哀哀之聲……
秦時側身看去,只見龐大的運輸隊伍中,除了陶俑銅人,還有《山海經》中各種奇國人物雕塑。
此等陪葬,乃是盼望逝者能入死國,而后另有別處時空的人生。
再向前方看去,巨大的靈柩上端雕刻著博局紋——
仙人用博局排布人間生死命運,博局紋也定然記載著天地法規(guī)。
用此靈柩,是借由天命之力,希望有朝一日,能在此轉換時空與生死。
再向下去,則依次排布著銅錢紋、斜線紋與菱形紋,紋路搭配著柏樹、鸮、水中魚。
此乃地之血、肉、骨,水、土、石。
秦時收回視線。
燕云已經是她見過對陪葬死生事,最為淡泊的一位了。
可就算如此,如今薄葬,一應該有的器具、雕刻和期望,都半點沒少。
這定然是他生前過問,并著重安排過的。
只看這些紋樣便可知道,此時所有人都賦予墓室為【生死道場】。
倘若下得墓穴深處,還將能看到頂部的諸天星辰圖。
如此天地陰陽,乾坤結合。生者入死國,時空轉換,尸解為仙,乃入新生。
這,才是人們對死亡最大的寄望。
在這種龐大且根基深厚的教育理念下,秦時恐怕一生都顛覆不了姬衡【厚葬】的理念。
驪山地宮,就算征發(fā)十萬百萬民夫,他也一定會建成。
沒人能夠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