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因發(fā)布不慎,出現(xiàn)紕漏。因在103章之后,實為105章,請各位注意辨別,萬分抱歉。
浙江方面什么面子也沒給,提議三人誰都沒能成為浙江都督。表面上看來,似乎革命黨和光復(fù)會都沒撈到便宜。但實際上,陳其美之所以不出任浙江都督是因為他覺得上海都督的地位更加要緊,但又不肯放棄浙江都督這個地位,就慫恿他的手下抬出蔣尊簋來。蔣是浙江諸暨人,同盟會員,同時又是立憲派名流蔣觀云的兒子,在浙江新軍作過標統(tǒng),在廣東當過協(xié)統(tǒng),頗有名氣,很容易就被各界所接受了。
而一心想要撈取這個位置的章太炎也好、陶成章也罷,都只能悻悻而歸。特別是章太炎,四處碰壁,簡直不爽到了極點,秦時竹推薦他任教育部長沒有成功,想做浙江都督也沒有撈到,心里憋了一肚子氣。與章同樣心態(tài),遭遇排擠的立憲派紳士還有很多,他們的心情幾乎是相同的,等到張謇拍電報把人民黨南方支部的意思一講。章太炎立即轉(zhuǎn)怒為喜,再聯(lián)想到在東北時秦時竹對他的禮遇和高看,逢人便說:“天下知我者,東北秦時竹耳,我當為知己者死?!睆拇?,他成為秦時竹的鐵桿追隨者。
在一片喧囂聲中,袁世凱宣布解除唐紹儀北方談判代表的職務(wù)。聲明唐紹儀簽訂的關(guān)于國民會議的各項辦法逾越權(quán)限,北京內(nèi)閣政府概不承認,以后的談判事項由袁世凱自己和伍廷芳直接電商。恰在這時,袁世凱卻接到孫中山要他推翻清廷、實行共和的電報。電報稱,只要袁世凱能做到推翻清廷實行共和,孫中山就把大總統(tǒng)的位子讓給他。
袁世凱不肯相信孫中山的話,怕其中有詐,復(fù)電孫中山道:
“君主共和的問題,現(xiàn)在正應(yīng)付于國民公決,所決如何,無從預(yù)揣。臨時政府之說,未敢與聞。謬承獎?wù)T,慚悚至不敢當?!?/p>
袁世凱急切之中又請來了英國公使朱爾典和《泰晤士報》記者莫理遜。
見到袁世凱沮喪的神色,莫理遜道:“袁先生東山再起,正是收拾殘局的大好時機,怎么露出這樣為難的樣子?”
“實不相瞞,南方革命黨人義氣用事,實不了解中國復(fù)雜內(nèi)情,執(zhí)意共和,和談似無誠意。中國有分裂的可能,大規(guī)模內(nèi)戰(zhàn)在即,所以我特別焦心?!?/p>
“難道總理真不贊成共和?”
“‘共和’、‘立憲’,名稱不同而已。立憲即設(shè)君主,共和即為大總統(tǒng),只不過立憲以首相行政府職權(quán)而已。共和、立憲,又各有國會,我也沒有什么不贊成的,只是南方那些浮躁的革命黨人,不知我國國情,煽惑人心。尤其是東北方面,更是執(zhí)著于刀兵相見。貴國不也是君主立憲政體嗎?有何不妥?不過,我也不是反對共和,只是覺得中國應(yīng)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才能阻止中國的分裂。”
“如此看來,是立憲還是共和并不是總理閣下最關(guān)心的,閣下最關(guān)心的是政府本身是否堅強有力,政府首腦是否有統(tǒng)治中國的威望?!?/p>
“正是。”
莫理遜閃爍著藍眼睛,狡猾地說:“現(xiàn)在中國最有實力者還是袁總理,這是我們共同的看法。袁先生放心,我們都是多年的老朋友了,有什么話,就直說。”
“正如莫先生所說,我們都是幾十年的朋友了,我在練兵時,貴報就曾報導過我軍軍威;在下的許多危機,都是靠二位兄弟的幫忙才得以化解的。此次懇請二位兄弟幫我度過這一難關(guān)。當然,如果南北為一,中國有強有力的政府,貴國的在華利益才能有保障?!?/p>
“我國政府獲悉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重申大英帝國的鐵路投資及其他通商事宜,理應(yīng)受到貴國的保護,同時聲明絕不會對中國混亂無序的局勢袖手旁觀?!?/p>
朱爾典應(yīng)道,“我國政府希望在貴國山東、河南、河北、山西諸省亦應(yīng)有很好的商機,特別是鐵路礦業(yè)方面。同時,我國欲組織對西藏的民情地理考察,純屬科學考察,還請貴政府提供方便?!?/p>
“老朋友有什么要求盡管提出,不過孫中山可不一定答應(yīng)?!?/p>
朱爾典給他吃定心丸:“我們會敦促南京臨時大總統(tǒng)信守諾言,在袁總理作出行動后,讓出大總統(tǒng)一職?!?/p>
袁世凱與朱爾典、莫理遜一番談話后,心里更踏實了一些。
同盟會中堅人物也在會議南北議和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