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秦時竹愣了半晌,好像被打動了……
周學熙見狀,立即趁熱打鐵地說:“復生兄的難處,大總統(tǒng)也是體諒的,這些軍火當然不能白要,陸軍部會下?lián)軐?睿员碚酶锩鼊倮?/p>
秦時竹還在那咿咿呀呀,葛洪義不失時機地出來打圓場:“都督,緝之兄和我們的交情也不是一天兩天了,話都說到這份上了,這個忙還是得幫,不然他在大總統(tǒng)那不好交待,我們在面子上也不好看。我看是不是這樣,先交付一部分,等過段時間,兵工廠開足馬力生產(chǎn)后,再交付一部分?”
秦時竹這才勉強答應:“既然這么說,我也不好拂袁公和緝之兄的面子,先答應吧!”
于是,雙方談起了生意,最后決定,一個月內(nèi),東北方面交付毛瑟buqiang5000桿,配套子彈200萬發(fā),山炮炮彈3萬發(fā),代價是80萬大洋。并決定,這筆交易完事以后,三個月內(nèi)再成交一筆……
北方唱戲,南京方面也坐不住了,孫中山給袁世凱發(fā)去電報,提出由自己統(tǒng)帥一支南方勁旅北上,會同陸尚榮和秦時竹的部隊,幫助維持秩序。革命黨人認為這是一個能打亂袁世凱既有兵力部署,在袁的心臟地帶插上一刀的好計劃。
3月7日,黃興致電袁世凱,提議以治安為名,將“南軍北調(diào)”,“移南方業(yè)經(jīng)編成之軍,填扎北省?!?/p>
蔡元培也天真地向袁世凱建議,派遣南方軍隊到北京維持秩序,彈壓兵變。對此建議,唐紹儀支持,袁世凱堅決反對,有一個陸尚榮已夠讓他頭痛了,再開來一彪人馬,他這個總統(tǒng)就不用再做了。由于他的激烈反對,此事終于作罷。
緊接著,袁世凱?;^,打了電報給黎元洪,建議由副總統(tǒng)黎元洪到南京代受職權。老黎對袁世凱的心思洞若觀火,回敬道:“元洪不能東下,猶公之不能南行也!”
不過,南方陣營中妥協(xié)的聲音還是占據(jù)了上風,特別是令孫中山心情沮喪的是許多省份的都督和民軍將領都紛紛表態(tài),要求同意袁世凱遷都的主張。前次被黃興勒令解散的參謀團,也找到了報復的機會,公開發(fā)表臨時政府宜設在北京的通電,與陸軍部唱反調(diào),使孫中山、黃興雪上加霜。
8日,最后一根稻草終于壓彎了駱駝背,以秦時竹為代表的北疆大員紛紛表態(tài),呼吁以大局為重,支持袁世凱仍留在北京,《人民日報》刊登社論一同造勢……
孫中山無法應付重重壓力,在內(nèi)外勢力的壓迫下,他終于放棄了要求袁世凱南下的要求,指示南京政府同意專使團的請求,但為了給南方一個交待,也給自己一個臺階,要求袁世凱派代表到南京臨時參議院作個說明。袁世凱滿口答應,派唐在禮和范源濂為代表前往南京。
袁世凱的目的終于達到了,他成了勝利者。兵變雖然有損失,但畢竟達到了目的,陸尚榮的“配合”又使得無人懷疑兵變的“確實性”。
對這樣的結局,民間流傳著一首頗有諷刺意味的歌謠:“橫商量,豎商量,摘下果子別人嘗;今也讓,明也讓,吃人的老猿稱霸王?!?/p>
10日,蔡元培悶悶不樂地坐上接他的朱輪金漆馬車,向石大人胡同原清代外交部公署駛?cè)?,這是袁世凱舉行臨時大總統(tǒng)就職典禮的地方。
遠遠望去,外交部公署冠蓋如云,粉飾一新。下午3時,軍樂隊高奏歡快的樂曲,典禮開始。袁世凱身穿寶藍色軍服,腰配長劍,顧盼自雄,趾高氣揚地登上講臺,用他那口河南腔,抑揚頓挫地宣讀了誓詞,蔡元培代表參議院接受了誓詞并代表孫中山祝詞,雙方都例行公事般的面無表情,彼此敷衍。
剛忙完,袁世凱就忙著和北洋諸將合影。只見袁世凱居于正中,段祺瑞、馮國璋、曹錕、段芝貴、李純、張勛、盧永祥等一干人等環(huán)繞左右,個個按劍而立,耀武揚威。在他們看來,都城按照他們的意愿遷到北京來了,大總統(tǒng)的桂冠也到了手,民國的天下應該是他們的了。袁世凱由衷地微笑說:“老夫53歲了,今天是我最高興的日子。”接著又是一片阿諛奉承之聲。
陸尚榮也在旁邊,見此情景,不由地一聲冷笑。袁世凱很得意,大家都很得意,誰都沒有留意到他。終于,在最后,袁世凱發(fā)現(xiàn)了人群中陸尚榮的身影,立即裝出親熱的樣子,邀請陸尚榮單獨和他合影,還假惺惺地贊揚陸尚榮“彈壓”兵變的功績,引得曹錕是咬牙切齒。
就在袁世凱忙著遷都和就職的這段時間,人民黨大張旗鼓地開始了建設。張謇將秦時竹的黨章稍加潤色后,就確立了下來,9日,人民黨北方局成立,以秦時竹為書記,吳景濂和袁金鎧為副書記,葛洪義為監(jiān)察委員會書記,何峰、禹子謨等一干人列名委員,下設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山西和京畿六大分部;10日,南方局成立,以張謇為書記,程德全、湯壽潛為副書記,沈鈞儒、章太炎等一干人列名委員,下設江蘇、上海、浙江三大分部。雙方商定,盡快在各地推選代表,準備出席于4月15日在沈陽召開的全國代表大會。
孫中山見前面兩道防線已失去,又面對著人民黨的威脅,在政黨政治上已先失一著,只能極力加緊建黨工作。12日,同盟會本部在南京召開了會員大會,宣告同盟會由秘密的革命黨轉(zhuǎn)變?yōu)楣_政黨。參照人民黨的同盟會依樣畫葫蘆,將宗旨修改為鞏固中華民國,實行民生主義。由于各地陸續(xù)派出參議員,參議院總?cè)藬?shù)已上升到53人,人民黨占了約三分之一,同盟會占據(jù)了四成多,已隱然形成了對峙局面,但宋教仁和黃興卻認為這是實踐民主的良好開端,他們動輒以美國為仿效,希望能搞成兩黨制,宋教仁在祝詞中說:“……希冀兩黨聯(lián)手,共建中華民國民主事業(yè)……”
對兩黨政治的形成,袁世凱感到了無形的壓力。他從來就是信奉實力政治的,對于民主共和根本不在乎,在重大問題上更是希望能獨斷專行,他認為,這才是做總統(tǒng)的味道。
更為重要的是,當時北方還有數(shù)省的都督人選沒有確定。當初和談時,唐紹儀曾經(jīng)允諾革命黨:以柏文蔚為山東都督,節(jié)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