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朱元璋,他也是會不斷的去調整、糾正一下關于親王的待遇問題,他在位的時期也會因為暴露出來的問題做些及時的糾錯。
馬尋剛準備離開皇宮,一個侍衛(wèi)就追來說道,“國舅爺,禮部尚書相邀?!?/p>
這一下馬尋就溜不掉了,陶凱雖然也比較想要和馬尋套近乎,不過還是比較在乎體面,不會像有些人一樣表現(xiàn)的都有些諂媚。
所謂的清高等,并不是所有讀書人都有。
馬尋不慌不忙的來到了禮部,陶凱立刻率領左右侍郎等行禮,“下官見過國舅?!?/p>
“用不著多禮。”馬尋直接坐下,開口說道,“讓我過來,應該是有事吧?”
陶凱也不隱瞞,說道,“國舅,朝廷此次封王是國朝
處處分憂
陶凱也回答說道,“國舅,冊立儲君之時有冊寶。只是若是以親王之禮,不該用寶?!?/p>
金冊,自然就是冊書了。寶,那就是寶璽了。
看到馬尋在深思,陶凱繼續(xù)說道,“尚且還有皇侄孫,陛下有意封靖江王。臣等雖覺得應是以鍍金銀印、銀冊,只是陛下似是不準?!?/p>
陶凱等人確實為難,親王一般來說不能直接給寶璽。而朱守謙這個皇侄孫即將被冊立為王,不過理論上來說是郡王。
但是在皇帝這邊,給朱守謙的即使看似是郡王,可是待遇等還是和親王一個級別了。
馬尋也認真開始思索了,“這么說來,是得先去征詢陛下的意見才好。你是禮部尚書,怎么沒去?”
陶凱為難的說道,“國舅,下官等自然是去稟報陛下了,只是陛下不準。”
馬尋遇到了一些棘手的問題是希望馬秀英和朱標出面,他就不用對朱元璋懟了。
而陶凱這些人也聰明,知道有些事情做不好,還得是找國舅啊。
馬尋頓時也頭疼起來了,說到底就是大明才剛剛建立,很多的禮制還不完善。
歷史上的朱元璋也是數(shù)次修改了冊封親王的儀式等,就是這些金冊、金寶到底給不給,這也是有些前后矛盾的。
朱元璋也是一個強迫癥,喜歡將什么事情都給規(guī)定好。
包括皇室內部的稱呼等,皇侄對帝后的稱呼、重孫輩對皇帝的稱呼,他都給定下來了。
即使是這么一些看似規(guī)定到細致入微了,他也會在一些大事上直接打破規(guī)矩,自己帶頭不遵守。
馬尋仔細想了想,說道,“這些事情我記下了,明后天我去找陛下說一說。只不過禮制等到底是你禮部的事務,總不能是推到我一外戚身上。”
陶凱也知道自己在這件事情上做的不地道,連忙告罪,“國舅恕罪,下官等也實在是沒有其他法子了?!?/p>
馬尋也不再多說什么,接下這個任務就好,只是代為傳話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