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舅舌戰(zhàn)群儒
當(dāng)馬尋開始堵門了,很多人只能無可奈何,尤其是他看起來還是鐵了心的堵門、堵人,更是讓其他人束手無策。
開溜是不可能的,爵位和官職不夠暫且不說,最主要的是他身兼多職,表面看起來什么都能管。
馬尋看向陶凱,直接問道,“小曹國公被群臣攻訐,是因為朝廷在四川敗了一陣?”
陶凱急忙解釋說道,“徐國公多心了,先前之事和戰(zhàn)事無關(guān)。”
宋濂也跟著幫忙說道,“國舅,下官等并沒有攻訐曹國公。”
陶凱這才反應(yīng)過來,還好宋濂多留了一個心眼。要不然一不小心就掉進(jìn)陷阱,落實了大家一起在攻訐李文忠了。
馬尋也不在意,只是覺得納悶,“我以為是那事呢,他這個左都督安排兵馬不利,衛(wèi)國公籌措軍需有失,所以你們才彈劾他們。”
這就是在胡攪蠻纏,這就是在混淆概念,明明是兩碼事,非得和戰(zhàn)事扯上關(guān)系。
詹同這時候也幫腔說道,“徐國公,下官等只是商議禮制、謀略,只是想著施以王道?!?/p>
馬尋好奇問道,“都說王道、霸道,我沒讀過書,你和我說說王道是什么?”
階段性文盲也是馬尋的一個特點,不順?biāo)囊?,他就可以是文盲?/p>
詹同只能說道,“國公,亞圣曾言: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所謂王道,更多的還是以仁義治天下。
馬尋就笑著說道,“我還聽聞教化天下是大功,教化蠻夷更該如此。對了,朝廷是否有使節(jié)出使蠻夷?”
陶凱強忍著不高興回答說道,“回徐國公,去年翰林侍讀學(xué)士張以寧奉命使安南?!?/p>
馬尋就點頭說道,“這很好,很有必要。得讓我大明周邊蠻夷知曉大明文功武治,可令諸蠻夷遣使來朝、接受朝廷冊封?!?/p>
這事情大家也都不覺得有問題,歷來也都習(xí)慣如此,中原王朝冊封周邊的番國都是常態(tài)了。
現(xiàn)在有些特殊的地方就是安南不大老實,不過他們也有本錢,歷史上三次抵御蒙古大軍南下,現(xiàn)在在中南半島更是一霸。
而高麗那邊也不老實,他們一直都是蒙古人的附庸,高麗的王妃等基本上都是蒙古貴族,現(xiàn)在還常往和林跑呢。
大明開國初年不要說‘萬國來朝’了,正常的外交都沒兩個。
陶凱就趕緊回答說道,“徐國公所言甚是,聽聞安南國主已死,安南國主兄長之子嗣位,已經(jīng)遣使來京接受朝廷冊封?!?/p>
對此馬尋不是很感興趣,隨即說道,“到底是蠻夷啊,安南尚且如此,高麗更是和蒙古人往來。我看這樣,遣大儒赴高麗如何?”
陶凱沉默片刻才說道,“徐國公所言甚是,下官等可奏報陛下,擇大儒赴高麗。”
作為朝廷的使臣去高麗沒什么問題,這件事情雖然辛苦,但是對于不少官員來說只要辦成了就是資歷、功勞。
所以這也不是馬尋的打擊報復(fù),這就是正常的朝廷人事安排,這是外交的工作。
馬尋繼續(xù)點頭,隨即說道,“和林那邊也該去人啊,得派重臣過去穩(wěn)住元主和王保保。朝廷在四川敗了,要是王保保揮兵南下朝廷就被動了?!?/p>
陶凱愣住了,提醒說道,“徐國公多慮了,朝廷雖首戰(zhàn)不利,損失不大。又有魏國公和鄭國公坐鎮(zhèn)北境,蒙古人不敢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