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師早年移居海外,回來過了幾年又走了,所以沒什么人知道?!?/p>
張老師果然是有些信了。
二十世紀初期,在國計民生艱難和京劇發(fā)展的雙重壓力下,一度興盛的昆曲逐漸衰落。
在昆劇重鎮(zhèn)姑蘇,著名的“四大坐城班”先后解散。
昆曲差點失傳。
后來,一群老輩藝術(shù)家鑒于全福班老伶工年老力衰,后繼無人,大家集資在姑蘇五畝園開辦昆劇傳習所。
緩了一口氣之后,傳習所也沒了。
直到解放后,才獲得新生。
1956年周傳瑛、王傳淞演出了經(jīng)過整理改編的昆曲十五貫,轟動一時。
也就是傳說中的“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
不過,后來還是有不少戲劇大家出走海外,慢慢地消逝在大家的視線里。
錢宸給的理由非常充分。
現(xiàn)代很多劇目,都是后人復原和改進的。
“那真是可惜了,您老師是一位大師,不知道您有沒有興趣,進一步復原斑竹記這出戲,我聽著,質(zhì)量真的非常好。”
“這個,我覺得問題不大?!卞X宸擦擦額頭的汗。
唱給萬歲爺聽的曲,質(zhì)量能不好嗎?
這下子玩大了。
不過,還真有點兒刺激。
咱家這四百年前穿越過來的人,身后豈不是矗立著一座金山。
不過,辨別是一件很耗時間的事情。
哪些失傳,哪些沒有失傳。
也沒有個信息提示啊。
“您大概什么時候有空?”那邊張老師問。
“張老師,您別客氣,您叫我錢宸就行。我現(xiàn)在人在金華,您那邊什么時候方便的話,我過去請您一起吃個飯。”
錢宸當然是希望越快越好。
不過,為人的禮貌必須有,還是讓對方確定時間比較好。
“那明天怎么樣,你明天有空嗎?”
張老師這才改口,不您您您的稱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