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相信,當時若是換做自己在薩爾滸在渾河,也能擊退建奴,平定遼東。
其實大家這樣想很容易理解——畢竟在薩爾滸之前,除了遼鎮(zhèn),其他邊軍都沒怎么接觸建奴。
劉招孫不知道軍頭們的心思,酒過三巡后,他當眾提出自己設想的開原新方略。
大致內容如下:
一、開原軍無意與各邊軍為敵,以和為貴,以后盡量避免兵戎相見;
二、平遼侯在九邊開設的商鋪、牙行,各方應予以保護,作為回報,開原愿意讓步部分商貿利益給九邊各軍鎮(zhèn);
三、平遼侯清君側之際,各邊軍不得阻攔。
四、承認開原軍在山東的全部權益,并加以擴大;
五、九邊各地私人廠礦、鹽業(yè)改為開原與邊鎮(zhèn)合辦,附近礦山不準遼東貿易公司以外的人開采;
六、開原情報人員進出路徑邊地,邊鎮(zhèn)須提供必要的便利,不得為難。
平遼侯滔滔不絕說出二十一條,其中涵蓋軍政、民生、情報,甚至包括允許九邊人才自由流動,換句話說,就是給遼東、遼西輸送更多人才。
條件之苛刻,比之袁世凱與日本簽訂的《二十一條》,有過之而無不及。
史稱該協(xié)議為《寧遠二十一條》。
不過對九邊軍頭們來說,二十一條損失的都是明國的利益,和他們沒多大關系。
當然,唯一的不足是,若是照此執(zhí)行,劉招孫席卷大明的速度將會更快。
劉招孫特別強調,只要嚴格遵守二十一條,在座各位不僅能獲得遼東每年二成的利潤,還能得到開原還許諾給每年五十萬白銀和等價值的南貨。
對開原來說,這已經是很大的讓步。
說完第二十一條,劉招孫端起酒杯,神色平靜:
“本官的話說完了,誰贊成,誰反對?”
總兵參將老爺們面面相覷,這些武夫紛紛開始打起各自主意,盤算著與開原結盟的利害得失。
中軍衛(wèi)隊一百二十名衛(wèi)兵手持火銃重刀,殺氣騰騰站在四周。
劉招孫說完很久,在場眾人都不說話,場面一度尷尬。
“我反對!”
武將們循聲望去,反對的正是延綏鎮(zhèn)參將吳自勉。
吳自勉這人驕橫跋扈,平日在延綏鎮(zhèn)無法無天,連巡撫都不放在眼里,這次援遼,在客軍中打仗最為積極,本想著把開原軍反推回遼東,乘機多搶些銀子回去,沒想到最后一無所得。
祖大壽死后,千萬家財都落到了劉招孫手中,吳自勉氣不過,便縱容手下在城中搶劫百姓,幾十個延綏兵被開原鎮(zhèn)撫兵處死。
劉招孫早就注意到這位延綏參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