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現(xiàn)在沒事時就愛在論壇上露露臉,幫論壇增加人氣。
他知道,音樂區(qū)的很多樂迷都是奔著他來的這個論壇,這里面有一部分人是奔著罵他來的,對于這些人,林在山一笑了之,并不放在心上。
而對于那些真誠的喜歡音樂,愿意討論音樂的人,林在山很愛給他們回帖,和大家一起交流做音樂的心得。
他回的貼,一般都是帶著技術含量的帖子,吹水的帖子他從不參與。
他喜歡和專業(yè)的音樂人交流,同時對于新人樂迷的問題,他也很喜歡回答,愿意引著這些朋友入音樂的門。
就像這天下午,他看到了一個新人樂迷在論壇上發(fā)的帖子,以及下面其他會員的回帖,就蠻有意思的,他也參與討論了。
那新人樂迷發(fā)帖是問:“普通樂迷聽歌和學音樂的人聽歌到底有什么不一樣?我最近在學吉他。吉他老師總說他聽到的東西和我聽到的不一樣。我就搞不懂了,專業(yè)人士和普通人聽到的音樂真的很不一樣嗎?他們會更專注于某些樂器的聲音?或者更關注高低音?關注歌手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達?”
底下有個玩搖滾的樂迷給他做了解答:
——
你要練吉他的話。你應該會更多的關注歌曲里吉他的聲音,而不單單只是在乎歌手的唱音。聽一首歌,你會先聽出原聲吉他的掃弦,分解,然后聽出一些明顯的彈奏技巧。
當你組樂隊玩電吉他后,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不知道是什么樂器發(fā)出來的聲音很多都是吉他創(chuàng)造的,失真。蛙音,延時……出來的效果千變萬化、
玩樂隊時間一久,你就會分辨出架子鼓的底鼓、通鼓、軍鼓,它們和貝斯的區(qū)別。你會分辨出主音原聲lo和鍵盤的聲音區(qū)別,這些在普通人聽來,會感覺是一個聲音的。
等漸漸的積累了一定經驗后,你再排練的時候,誰的和弦錯了一點,節(jié)奏前后卡了一小拍。主唱那個字沒在調上,你都能聽得出來。
然后,你再戴上好的耳機聽以前常聽的歌曲。你會發(fā)現(xiàn)音樂的海洋是多么的美妙和廣闊,而我們。只是和牛頓一樣,在撿撿貝殼而已。
——
林在山用論壇的點贊功能,給這個樂迷的回答點了個贊,他覺得這個業(yè)余搖滾樂手說的非常好。
下面還有個學音樂的學生會員給樓主做了解答:
——
我是學錄音藝術專業(yè)的學生,和我們同系的是音樂制作專業(yè),可以說都是做音樂的吧。然而,我們聽音樂的角度,就已經完全不一樣的了。
說些最簡單的,一個錄音專業(yè)的學生。關注的是這首歌當中人聲修音修的多不多,哪些地方是被分成好幾次錄的而不是一氣呵成。伴奏是用的是電腦音色還是真樂器,是在錄音棚唱的還是在其他場合,后期處理的時候,壓縮的比例大不大等等等等。
用我家人的話說,學我們這個專業(yè)的人,聽音樂根本沒有樂趣可言,完全都是在從技術層面做思考,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自從進了大學,每年元旦晚會時,我都邊打游戲邊告訴我媽,誰是假唱,誰是真唱。
而學音樂制作的,也就是學編曲的那些學生,他們則會聽一首歌的伴奏如何,是用什么音色,或是用什么真樂器伴奏的。他們更多的是從作曲和編曲技術的角度去聽,和聲,配器,旋律走向,都會有著重的關注。在他們的耳朵里,一首歌是被拆分好的,每個樂器在演奏什么,演奏的水平怎么樣,他們一層一層聽的都很清楚,并由此來判斷,這首歌的制作水平到底如何。
因為專業(yè)與音樂相關,我們的耳朵在聽音樂時,注定會關注更多普通樂迷不會去關注的東西,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去做一名普通的音樂愛好者,我們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喜歡聽的音樂啦。
尤其林大叔的音樂,不管是從專業(yè)的角度去聽,還是從普通樂迷的角度去聽,都很贊啊!
——
對于這樣的帖子,林在山自然也要給他點贊。雖然這家伙最后有拍他馬屁的意思,但看著別人夸他,他真心舒服??!
下面還有一個女樂迷做了很簡單的回答:
——
從我個人經歷而言,是這樣的:
沒學音樂前:他好帥,歌好好聽!
長大一點以后:歌好好聽,表達了xx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