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劉萌萌、呂東他們這些成立之初的功勛老將,在年會上全都拿到了超過百萬的分紅,賺的是盆滿缽盈,每個人都為beyond過去一年取得的成績感到滿足和自豪。
但在一派喜慶之下,作為beyond的領航人,林在山卻已經(jīng)切身的感受到了在唱片苦海中向前推進這艘戰(zhàn)艦的艱難和阻力。
上個月結束的《好聲音》節(jié)目,雖然給beyond帶來了超過5000萬的凈盈利,并樹立起了硬挺挺的金字招牌,但beyond歌手在《好聲音》上的集體啞火,讓林在山直觀的感受到了在這個圈子里闖的困難。
先不說這個圈子中環(huán)飼著一條條餓紅了眼的巨鱷,單是音樂圈本身的惡劣環(huán)境,就已經(jīng)讓林在山很頭疼了。
beyond公司成立的初衷和根本就是做音樂,但在目前的中華帝國,想把音樂做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事業(yè),真的是太難太難了。
沒有強力的法律法規(guī)約束盜版,這行永遠都不可能像西方音樂市場那樣做起來。
想另一位面,近年已經(jīng)從國家層面上開始重視文化版權保護了,開始約束盜版行為了,網(wǎng)民想聽歌不像以前那樣隨處可下,免費就能聽了。但音樂工業(yè)仍舊發(fā)展的步履蹣跚,短時間內(nèi)都不會有明顯的改觀。
這個位面的高層還沒有特別重視文化知識產(chǎn)權這一塊,可想而知,音樂工業(yè)要想朝著健康蓬勃的方向發(fā)展有多么的艱難。
去年靠著《唱作人》和一系列橫空出世的好音樂的助推,林在山的唱片賣出了奇跡性的銷量,但那只是一陣風罷了,不可能持久那么火紅。
兩個位面都一樣,國人總是愛跟風,風頭一過,熱情也就沒了。
這效應從彩蝶唱片推出的《好聲音》專輯上體現(xiàn)的就特別明顯。
元月一號,彩蝶唱片推出了《好聲音》金曲豪華四碟輯,全是live的精編版,里面有大量林在山的新歌,雖然都不是林在山唱的,但那些新歌有很多都在網(wǎng)上掀起了熱潮,受眾度極高。
彩蝶依照《唱作人》的先例,茲以為應景的推出《好聲音》專輯肯定會大賣。要知道,《好聲音》的收視熱度比《唱作人》要高了一大塊,平均收視率比《唱作人》足足高了15!
《好聲音》社會話題性也比《唱作人》豐富的多,不是像《唱作人》那樣一味的黑林在山,而是百花齊放的炒熱了很多新人。
看這趨勢,這些新人的大合輯,再有林在山的天才創(chuàng)作加持,《好聲音》專輯怎么也能賣它幾百萬張吧!
吳一凡年初時信心滿滿的預測,《好聲音》專輯首周銷量就能達到200萬!
但殘酷的現(xiàn)實,硬生生的打了老吳的俊臉蛋。
《好聲音》年初首發(fā),發(fā)出去,為大眾講解他這個超級天才的屁有多么的與眾不同。
對此,林在山真是不知道是該哭還是該笑。(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