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戴著監(jiān)聽耳麥的林在山、張鵬飛、孫玉珍三人能聽到剛剛林在山唱的《蝴蝶》。
其他人都是靜靜的看著林在山在空中慢慢的很有節(jié)奏的晃著鼓槌,好像是在找切入的時機,那感覺就像在演默劇。
當耳機中的歌曲推進到第一個gaochao樂段,唱到“每次一見到你心理好平靜”這句中的“見到”二字時,林在山突然下了鼓點!
孫玉珍和張鵬飛在監(jiān)聽耳機中聽得很是真切,林在山這鼓點突然一加進去,一下子就強調(diào)出了歌中主角見到蝴蝶時那種心境的變化,歌曲的gaochao由此變得更加澎湃而令人觸動!
林在山切入鼓點的瞬間之美妙,讓音樂解讀力頗高的張鵬飛一頭喜慶的鍋蓋頭差點沒立起來!
他發(fā)根都被刺激麻了!
那感覺就好像足球迷看到了一記精彩的世界波進球,張鵬飛對于林在山選擇的這個切入鼓點的時機,簡直嘆為觀止!他心想這切入的也太有水平了吧!這大叔真是個天才?。?/p>
孫玉珍的音樂素養(yǎng)比張鵬飛差了一點,但聽著林在山恰到好處的切入了鼓點,她一瞬間就覺得這首歌變得高大上了!
由此,孫玉珍也生出了和張鵬飛一樣的感覺:這大叔真是個天才!
切入鼓點后,林在山手里的鼓槌就沒再停過,順著他自己歌聲的牽引,他揮灑著鼓槌上的靈感,一氣呵成的打了三分多鐘的套鼓,完美的給這首《蝴蝶》反向配上了鼓點。
在林在山自己聽來,有了鼓點后,這首歌就像一個有了骨架的人,明顯變得更加有支撐力更加有飽滿度了。
信徒樂隊的五個男生在錄音棚外間看的完全傻了,他們聽不到音樂,只是看著林在山在投入的打鼓。
“咚擦擦……咚擦擦……咚擦擦擦擦……咚擦擦……咚擦擦……咚擦擦擦擦”林在山一直在反復的敲打著這樣的鼓點,時不時的敲出一段鼓花來烘托氣氛,其沉醉在音樂中的那種專注的眼神和職業(yè)的態(tài)度,讓這些后輩晚生們都心生敬意。
他們本來覺得他們玩音樂就夠有態(tài)度的了,但看到林在山操著“老邁”的身軀在靜默的錄音棚里無比苛求的完善著自己的作品,他們這才明白:什么叫做對音樂的追求與熱愛!
不管這大叔是不是裝b,他都用他的才華和態(tài)度征服了這五個年輕人。
聽著林在山節(jié)奏感十足的打著鼓,恍然間,張昊都有種想拜師學藝的沖動了。
在張昊看來,這大叔簡直就是世外高人!玩音樂玩的實在太牛b了!
這還只是一個開始。
此后的一個小時里,張昊等人都要跪著看林在山的驚人之舉了!
這大叔不光給《蝴蝶》配了鼓點,校準了好幾次節(jié)奏后,他還給《蝴蝶》反配了貝斯、吉他、以及多鍵盤和聲等多種樂器的配樂!
每配一種樂器,他都要重新抓出一條音軌來,但并不著急給這些音軌混在一起,而是不停的豐富著歌曲的伴奏。
到最后,他甚至親自上陣,為自己的歌錄了好幾條人聲和聲!各種奇怪的擬聲詞都唱出來了,張鵬飛等人都聽傻了!
林在山每加一條音軌,都是單加的,并沒有混在一起,所以張鵬飛就算是專業(yè)人士,都難以理解林在山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靈感做這樣的選擇和搭配。
要說張鵬飛也算是半個制作人了,經(jīng)他手下錄過的業(yè)余歌手專業(yè)歌手沒有上百,也有幾十,他從沒見過有哪個歌手或團隊像林在山這么錄音的!
也難怪張鵬飛沒見過,別的歌手或制作人創(chuàng)作歌曲,都是一個發(fā)現(xiàn)的過程,林在山則純粹是“裝配”。
林在山腦子里早就有了上一世的音樂大師們反復修正完善過的經(jīng)典作品了,他只要照著大師們精雕細琢過幾十次乃至上百次才最終完成的作品,去反向裝配音樂就可以了。
干這樣的事,林在山還挺自high的,認真的忙活了一個多小時后,他終于定位好了各軌伴奏樂的聲場和音量,將所有的音軌都混在了一起,一首極具誠意的由他一首操辦了所有工作的完整版《蝴蝶》——正式面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