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義上說,香頌代指法語世俗歌曲,內(nèi)容五花八門、包羅萬象。
如今在酒吧咖啡館所傳唱的那些復(fù)古懷舊的情歌和經(jīng)典小資爵士樂曲已經(jīng)成為香頌的代言。
此時,林在山唱的《-vie-en-rose》,便是另一世香頌中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
對于外國人來說,這首《玫瑰人生》可能比《馬賽曲》更為有名。
這首歌的詞作者,也是原唱,暨法國最受人愛戴的女歌手之一——伊迪斯-琵雅芙(edith-piaf)。
外號叫“法國小云雀”的伊迪絲-琵雅芙,是另一位面法國家喻戶曉的人物,不僅是因?yàn)樗龅哪切﹦尤说母枨c令人難忘的聲音,她的傳奇人生更令人無限感慨與唏噓。
從街頭賣唱起家,直到獲至到紐約卡內(nèi)基音樂廳獻(xiàn)唱,聲名紅遍大西洋兩岸,琵雅芙被法國視為國寶,在法國人心中留下無法抹滅的印象。
而無論世界怎么樣變化,無論人們對音樂的喜好如何改變,琵雅芙依舊是那個琵雅芙,站在舞臺上,用香頌緩緩唱出她玫瑰色的人生。在音樂中生存,也在音樂中死亡。
在某段時期,這只“小云雀”甚至都成為了法國的象征之一。
在二戰(zhàn)最艱難的時候,琵雅芙給了法國士兵們很多的感動和希望。
記得《拯救大兵瑞恩》電影里的留聲機(jī),傳出了琵雅芙的《你無處不在》,那絕對是一種震撼——
一群盟軍守著橋,在決戰(zhàn)到來之前,留聲機(jī)放出了琵雅芙浪漫的歌聲,在這個象征中,琵雅芙就是代表著巴黎,浪漫之都!在這群士兵們的前面,這聲音就是一種動力,更是一種誘惑。
電影在琵雅芙的歌聲里面,折射震撼著后人的內(nèi)心,還有對戰(zhàn)爭的太多反思。
這樣一部男人的戰(zhàn)爭電影,也在這歌聲里面,散發(fā)了不一樣的細(xì)膩柔情。
這首《玫瑰人生》,算是琵雅芙的代表作了,1945年首唱后便風(fēng)靡全法國,之后各種各樣的翻唱版本大概有上百種之多,許多翻唱的版本都成了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
無論是原來的法語版,還是后來的英文版,無論是出自街頭的薩克斯版,還是出自“鋼琴王子”理查德-克萊德曼之手的鋼琴版,這首經(jīng)典的歌曲都被演繹得淋漓盡致。
林在山此刻唱著的,是近似于小野麗莎的經(jīng)典翻唱版。
不是那種傳統(tǒng)的爵士味道,而更偏向于慵懶浪漫的bossa-nova風(fēng)格。
從根兒上來講,bossa-nova也算是jazz的一個分支了。
國外很多音像店將bossa-nova的唱片放在pop-ic的分欄里,而不是jazz,但這并不意味著bossa-nova就不是爵士。
此刻,林在山唱出的味道,在郝媛聽來,就是非常浪漫的爵士樂,甚至比上次林在山唱的《isty》還讓她著迷。
郝媛懂法語,所以她聽得懂林在山唱的是什么。
這首歌明顯是從一個女性的角度在講述愛的故事和心情。
這難道也是那大叔寫的嗎?
這旋律和情感也太細(xì)膩了吧!
郝媛不敢相信這首歌是林在山寫的,但絞盡腦汁,也從腦子里的爵士樂曲庫里找不到類似的歌。
如果她聽過這樣的歌,一定會印象非常深刻。可她沒有。
這也就意味著,這首歌很有可能還是那白頭大叔寫的!
真是太“可怕”了!
他為什么會這么厲害?他到底是誰?
盧詩詩則不去想這首歌是不是林在山寫的了,因?yàn)檫@首歌太過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