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樓的回復,是一個實名認證的東藝大音樂系教授回復的,他寫的很專業(yè),林在山從頭看到了尾,覺得蠻有收獲的
………………
關于音樂天賦。大家普遍有誤解!
天賦不過是超常的能力,這里主要談談音樂能力的問題。
音樂能力不是音樂天才或者一部分人的專利,而是每個正常人都具有的素質。判斷音樂能力應該提倡多元化的審視標準,不能僅靠表演能力與創(chuàng)作能力來評價。聽賞能力也是重要的音樂能力,更是音樂得以存在的基礎。判斷一個人音樂能力還應基于其生活的文化背景去考量,擺脫歐洲中心的音樂能力話語霸權。提倡更多人通過聽賞參與到自身民族音樂文化傳統(tǒng)中來,彰顯本民族音樂能力。
(中間略掉2000字,教授都是從民族文化的層面來舉例陳述自己的觀點)
(最后的結語讓林在山很有感觸)
能領悟自己音樂中的文化才是最根本的。
當今社會,對于音樂能力的價值判斷。主要是基于音樂表演能力與創(chuàng)作能力,這導致音樂從業(yè)者、音樂教育者、受教育者們判斷一個人音樂能力全局性眼光的缺失。
音樂的創(chuàng)作、表演、聽賞是三位一體的,相互依賴不可或缺。
判斷音樂能力應該提倡多元化審視標準,表演能力、創(chuàng)作能力、聽賞能力并重。
大眾音樂能力的培養(yǎng),更應該強調音樂聽賞能力的提高。
判斷一個人的音樂能力,須將其放置到自身的文化背景中考量。
每個人都是有音樂能力的,至少都能夠欣賞、理解、認同并參與音樂活動,音樂應該是人們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這個“音樂”尤其要強調本民族文化中的音樂,借以提高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抵御歐洲中心的音樂文化霸權話語,重塑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傳統(tǒng)。
………………
教授的恢復贏得了很多專業(yè)人士的點贊,林在山也在閱讀后給他點了贊。
不像教授回復的這么專業(yè),很多人都給了簡明扼要的回復,比如5樓講的:【樓主,你不要被二樓打擊到。說到音樂天賦這件事,好像只有莫扎特有吧?主要是他提高了音樂天賦的上限,讓一般人的天賦顯得啥都不是。要說林大叔的音樂天賦也確實非常厲害了,這可以從他的多首作品中都能感受到的。不過音樂這件事,最終講究的還是悟性,感性和靈性。一般人說的天賦好,不過是感性強一點,練練其實都能練好的?!?/p>
6樓講的則比較扯:【能跟著個調有點節(jié)奏感的即興瞎唱還在調上就叫有音樂天賦?!?/p>
7樓是個實名注冊的音樂人,說的稍微嚴肅點了:【在音樂這一行,比你想象的吃天賦太多了,樓主,你要想成為一般的鋼琴老師的話,大概需要在初中的時候就學會讀和縮編總譜,以及聽寫多聲部復調作品。想成為專業(yè)一點的愛好者的話,大概需要在10歲左右寫出符合和聲邏輯的單聲部復二或者復三旋律(可以限定音階),并編配織體簡單的伴奏。7歲左右應該能聽寫三和弦(開列或密集)和由三和弦伴奏的小段旋律。我不是打擊你,你對照著我說的,看一看自己的情況吧?!?/p>
8樓說的略微有一些偏激:【排除生理上的異常,音樂首先要有足夠的經驗,才能談得上天賦的差距。當代我們鄙視的拙劣作品,部分是因為創(chuàng)作者的見識不足,部分是因為創(chuàng)作者的目標用戶的見識不足。大家很少有機會拼到天賦。另外,偉大的作品是時代選擇出來的。我們現(xiàn)在聽到的,只是天賦高超的音樂家作品里留下的很少的一部分。你可以想象一下,把莫扎特放在今日中國會如何?精神領域的從業(yè)者,最大的天賦就是把握時代。這一點,我覺得林在山目前做的很好,他的天賦不光是表現(xiàn)在音樂領域的,他更懂得把握時代,把握大眾的胃口?!?/p>
8樓這個回復,并沒有得到太多人都支持,反倒是有10幾個人給他點了反對鍵。
林在山倒是給8樓點了支持贊,他覺得這樓說的有一定的客觀性。
很多帖子回復都提到了他,看著這樣的回復,林在山心中生出沖動,也想講一講自己的心得。
為了保險起見,他登陸了自己的小號“崔健”,準備用這個連論壇工作人員都不知道是他的小號,來回復一下這個帖子——
【跪求月票!跪求推薦票!跪求訂閱!】(未完待續(xù)。)手機用戶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