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誰堪五虎上將
魯錦這邊在安排兵工廠擴產(chǎn)、春耕和部隊訓練,各地的將軍們也陸續(xù)收到了帥府的任命和整編命令。
有人對軍銜感到不滿,校尉之稱自古有之,但魯錦連尉官都搞出少中上大四級,他們就覺得有些離譜了,這得什么時候才能升到將軍去?
還有圣武軍里的團指揮一級,按理說,獨領(lǐng)四千五百兵馬,這要放到別的勢力里,高低也得是個偏將軍啥的,結(jié)果魯錦這就給一個大校。
不過魯錦這邊也給出了說辭,送命令的傳令兵連帶送去了魯錦的口信,‘什么是偏將軍,不過是說的好聽而已,古人言,一將功成萬骨枯,我也不求你殺夠一萬人,只要你能帶著一個團的兵力,殲滅同等數(shù)量的敵軍,不論是俘虜活捉還是殺夠五千都行,手下若是連一萬兵力都沒有,怎么配得上將軍之名?’
這話傳出來,就再也沒人敢說什么了,按照新編制下的,一個師轄三個團,還真是少將督師領(lǐng)兵一萬三千五百人,倒也對的上魯錦說的萬人為將的標準。
除了這些對軍銜不滿的外,當然也有銳意進取的,好奇將軍再往上是什么,給自己提出了更高的目標。
這其中,南線的35軍反應(yīng)還比較平淡,廖永安中將的軍銜實至名歸,不論是資歷還是手中的兵權(quán),他都配的上。
繆大亨對自己少將副總管的職位也比較滿意,他自定遠投降魯錦之后,短短時間升為少將正督師,35軍副總管,成為獨擋一方大軍的副將。
而且他還不是巢湖元老派出身,即便在降將派里,他也算比較新的那一批。
魯錦手下的降將,如果把廬州和六安的降將算第一批,康茂才麾下投降的算第二批,那他這個定遠來的應(yīng)該就算第三批了。
現(xiàn)在圣武軍的降將派里,位置最高的就是第一批六安投降的朱亮祖,這家伙已經(jīng)做到了獨領(lǐng)一軍的軍總管一級,領(lǐng)中將銜,只比繆大亨高一級而已。
再加上繆大亨的長子繆友珍,這次也從千戶營官升到了大校團指揮使,獨領(lǐng)一支水軍,魯錦還答應(yīng)未來讓他們?nèi)ゴ蚪?,只要有仗打,就不愁將來沒有戰(zhàn)功,有戰(zhàn)功就還能繼續(xù)升職,他已經(jīng)很知足,很滿意了。
郭子興只是個大校團指揮使,但好歹還掛了個101師副督師的軍職,算起來,和普通團指揮相比,雖然軍銜一樣大,但軍職好歹高出半級,心里多少算個安慰,知道魯錦這次對他的表現(xiàn)不滿,但還沒有完全放棄他。
至于韓慶祿和魯定,他倆剛升團指揮,高興還來不及,根本沒有什么不滿的心思。
東線這邊,楊璟做為37軍的總管,領(lǐng)了中將軍銜,他其實是比較緊張的,主要是和另外兩個軍總管相比,楊璟的戰(zhàn)功不太顯眼,位置又那么高,手下悍將又多。
37軍里還有好幾個巢湖元老,位置都沒楊璟高,這讓他很有壓力。
當初魯錦拿下廬州時,楊璟是第一個看了告示,來自薦為將的,當時魯錦手下又缺人,就讓他做了僅有的幾個團指揮之一,后來對康茂才作戰(zhàn),正面戰(zhàn)場的主力是魯錦親自指揮的,楊璟只帶著偏師偷襲一座空城,拿下了和陽,這戰(zhàn)績算不上多亮眼,換個人也一樣能拿下,更何況和陽城里還有魯錦的內(nèi)應(yīng)。
后面東線軍從和陽北上,連奪全椒、滁州、來安三城,其中出主意的是常遇春,帶隊偷襲的也是常遇春,楊璟只獨自領(lǐng)兵拿下一座全椒城,就這種戰(zhàn)績,和南北兩線大軍相比,實在不算亮眼。
更何況他手下還有廖永堅這個巢湖老資格,華高雖然也老早就屬于巢湖系將領(lǐng)了,但是之前一直在趙普勝手下,華高真正投靠魯錦的時間,其實比楊璟還晚一些,他倆勉強算是同一批的。
除此之外,37軍下屬的幾個團指揮里面,還有俞通海,張德勝,常遇春,可以說除了一個常遇春,其他都算巢湖派的嫡系,但這些人的位置都沒楊璟高。
楊璟今年才19歲,手下就要管著這樣一群驕兵悍將,可想而知帶給他的壓力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