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驢
保來投
魯錦帶著禁衛(wèi)軍的一眾軍官做了兩天實驗,總算把今后的訓練科目定了下來。
常規(guī)戰(zhàn)術包括‘三排戰(zhàn)列線進攻’,‘二排戰(zhàn)列線火力突擊’,‘行進間按伍射擊法’,以及‘行進間營內連級輪射戰(zhàn)術’。
至于原地站樁三排輪射,那是和其他非火器部隊進行合陣的時候,才考慮的防御戰(zhàn)術,進攻時不需要這種戰(zhàn)術。
還有就是營連級的方陣防御戰(zhàn)術,和旅級的方陣防御戰(zhàn)術,這個主要訓練各部的變陣速度,以練習隊列為主。
至于裝填和射擊,那屬于火槍兵的基本功,平時就要努力訓練。
另外考慮到火槍的射程并不近,最后眾人商議后決定,從對敵進入三百米后開始組織行進間射擊,第一輪的槍口抬高一點,用拋物線打擊敵軍大陣,第二輪連級輪射,就可以放平槍口瞄準打了。
這樣三百米的距離,等全軍四個營全都輪射兩次,差不多也該走到敵軍大陣跟前了,到時候再組織一輪營級齊射,即可打崩當面之敵,接著便是近戰(zhàn)廝殺,捉俘虜追擊之類的事情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班排級的火槍戰(zhàn)術訓練,班內四人一組,組成三個戰(zhàn)斗小組,輪番射擊,主要用在最后的追殲敵軍潰兵階段和城市內的街道巷戰(zhàn)。
四人一組的火槍小隊正好可以封鎖一條街巷,頭尾兩組分別警戒前后兩個方向,第三組在中間裝彈,和前后兩組輪換執(zhí)行任務。
確定好戰(zhàn)術后,就可以開始正式訓練了。
廬州這邊,禁衛(wèi)軍的訓練搞得如火如荼,雖然各部的火槍數量還差很多,但訓練并沒落下,槍不夠就想土辦法嘛。
朱壽已經訓練火槍兵兩三個月了,他的一旅火槍數量也不夠,于是便想主意,弄了一些和槍管差不多粗細的竹竿當作訓練器具,用黃紙包沙子當做火藥,用泥丸當彈頭,訓練士兵裝填,就連燧發(fā)機也用竹子做了個假的,能扣扳機模擬發(fā)射。
這套方法自然也被推廣到了張溫的二旅,現在沒火槍,就多練隊列和裝填還有戰(zhàn)術,實在不行就從一旅借來火槍,給二旅的士卒每個月打上幾發(fā),保持實彈射擊的手感。
當然,最緊要的還是盡快加大產量,軍隊這邊訓練也開始了比武模式,以連為單位,哪個連的隊列走的整齊,變陣速度快,命令執(zhí)行的好,就先給哪個連換裝。
如此一來,各部士卒訓練也有了動力。
火槍兵這邊練的賣力,陷陣營那邊也沒閑著,這些都是從原來的一團和六團里比武選出來的近戰(zhàn)好手,或用刀劍,或用長槍,或擅弓箭,都算是‘武術特長生’,被挑剩下的才被分到了火槍營,畢竟火槍營會開火就行,對士兵的身體素質要求反而不高。
選出最精銳的近戰(zhàn)士兵,又給他們裝備最好的武器,平常擅使什么兵器,每周營內比武考核,專項兵器比武前三可以獲得訂制武器名額,這就極大的激發(fā)了陷陣營士兵的訓練熱情。
而且他們的甲胄也是全軍最厚的。
圣武軍的制式盔甲,是魯錦根據后世甲胄復原設計的布面甲,算是明朝晚期的布面甲,最典型的特點是前開襟的直身甲,穿脫方便,以及那個像龍蝦臂的鐵臂手,另外就是頭盔自帶一體式的護喉,而不是明朝早期那種額外搭上去的護喉,穿戴整齊之后,全身上下只露出眼睛和鼻子,連嘴巴都可以被一體式護喉遮住,這能極大的保護面部不受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