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薛岡和隋谷對視一眼,不明白魯錦要這么多這玩意干嘛。
鋼火鐮和燧石,是古代很常見的打火工具,就跟打火機一樣普遍,基本家家戶戶都有,不然做飯都費勁,但凡是個鐵匠,基本都會打。不過這玩意和燧發(fā)機還是有區(qū)別的,你在家燒火做飯,一次打不著可以多敲幾次,直至點著為止,反正沒人催你。
但燧發(fā)槍上的燧發(fā)機必須保證每次都能打著火,這質(zhì)量要求就不一樣了。
現(xiàn)在想提高燧石和火鐮的發(fā)火率,其實只能在這倆東西上下功夫。
隋谷猶豫道,“可以精心挑選一些好的燧石,還有引火物,最好一點就著的那種,這樣就能次次發(fā)火了?!?/p>
魯錦點點頭,“挑選好的燧石,直接用火藥引火,還有呢?”
薛岡當即道,“大帥,還可以用燜針法來造火鐮,這樣應該就能次次發(fā)火?!?/p>
“何為燜針法?”魯錦立刻來了興趣。
于是薛岡就介紹了一遍。
用火鐮和燧石撞擊點火,燧石不變的情況下,只能想辦法提高火鐮的碳含量,越是高碳鋼,發(fā)火率就越高,其實古代人也懂得這個道理。
薛岡所說的燜針法,其實就是古代造鋼針的法子,用現(xiàn)代工藝叫法就是固體表面滲碳,提高鋼材表面碳含量。
自宋元兩朝有了拔絲技術后,是先用熟鐵打成鐵條,退火后冷拔成鐵絲,截成針,再打出針眼,打磨之后再進行表面滲碳。
弄一個泥巴盒子,里面倒上羊角,木炭,甚至還有骨灰之類的東西,把針埋在這些炭灰里,蓋上蓋子入爐燒制,然后再保溫晾涼,這就是滲碳,等滲碳完成后,再把針拿出來燒紅淬火,然后回火,鐵針變成了鋼針。
薛岡又說道,“若是這樣造的火鐮還不行,還能試試不同的燜針材料,或可堪用?!?/p>
說完他又猶豫道,“大帥,小人可否問一下,大帥要這么多火鐮有何用?還非要保證一次發(fā)火,若只是用來點火,一次打不著那就多打幾次就是,何必這么麻煩?”
這幾個工匠就是魯錦打造火槍的主要技術員了,倒也不必瞞著他們,當即讓侍衛(wèi)拿來了一把火槍模型。
這是他讓蘇青這個木匠做的,木頭的槍托,就是后世燧發(fā)槍帶抵肩槍托的樣式,本該是鐵管的地方,暫時放了個細竹管,前面還有個竹子做的刺刀,側(cè)面是木頭做的燧發(fā)機模型。
“我準備做一種燧發(fā)火銃,這個東西叫槍托,或者銃床,將打制好的鐵銃管放在上面,后端鉆一小孔,旁邊連著火鐮和燧石,里面倒上火藥,用燧石擊打火鐮,引燃火藥即可,就像這樣?!?/p>
魯錦親自演示了一遍燧發(fā)槍的操作流程,然后說道。
“這個火銃是要拿來和敵軍對射的,敵人用弓箭,你用火銃,伱的火銃沒有打響,但敵人的弓箭卻射了過來,那你就死了。
“因此這個燧發(fā)機必須保證一次就能發(fā)火,不然命就沒了,你說能不重要嗎?”
“原來如此,直接把火鐮裝在火銃上,大帥真是奇思妙想,那這火鐮如何驅(qū)動?”兩人恍然大悟。
魯錦指了指側(cè)面的燧發(fā)機,“這里面有三根鋼材打制的板簧,用簧力驅(qū)動,其余零件也得用鐵做,這還只是個模型。
“還有這銃管,也得是鍛鐵的,刺刀也是,你們可以先按這個樣子打幾支樣品來,若能堪用,后續(xù)會造很多,起碼要幾千上萬支,你們好好琢磨琢磨,誰做的好,我有重賞,還讓他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