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常遇春的作戰(zhàn)計劃,整個方面軍兵分兩路,廖永堅帶44、45兩個軍,12個團的兵力,沿著長江一線向南進攻,攻打貴池、青陽、東流、建德東至、彭澤、湖口這六城,并配合一方面軍的兩個水師團,把戰(zhàn)線推進至鄱陽湖口,封閉鄱陽湖,并撕開江州九江的東南外圍防御,為進攻江西做好準備。
常遇春帶43、46兩個軍,從涇縣出發(fā)向南,攻打寧國、太平、石埭、旌德、祁門、黟縣、休寧、歙縣、績溪、婺源、遂安、淳安、分水、建德、壽昌、桐廬這十六座城,總共三個路,二十二座城,爭取在七月前結束戰(zhàn)斗。
然后七八兩個月用來進攻金衢盆地,九月前全部主力趕到饒州路和信州路東部邊境集結,準備參加江西戰(zhàn)役。
公元4050年,西歷1353年,至正十三年五月初一,皖南戰(zhàn)役正式打響,廖永堅這邊兩個軍的主力水陸并進,沿著長江攻向貴池。
而在常遇春這邊,他親率43軍主力,沿弋江逆流而上,攻打上游的石埭、太平、旌德三城。
這三座城由東到西,在地圖上排成一條橫線,如果選擇穩(wěn)扎穩(wěn)打的話,應該從一頭打到另一頭,一路橫推過去,而常遇春現(xiàn)在膽子也是大了,仗著自己兵力多,直接以身為餌,想要來個圍點打援,于是他選擇先攻三座城中間的太平,使自己處在元軍的兩面夾擊之中。
如果東西兩面的石埭和旌德,敢派援軍出來夾擊常遇春,那他就在太平城外先圍點打援,剿滅敵人的援軍,這樣雖然冒險,可一旦成功,獲得的戰(zhàn)果就非常大,太平城內的元軍很可能見到援軍被滅,直接士氣盡喪,選擇開門獻城,而石埭和旌德的主力被全殲后,也無力繼續(xù)堅守,也可能會直接投降。
常遇春的想法就是寄希望于一場野戰(zhàn),殲滅三座城的元軍,一戰(zhàn)定乾坤。
可如果石埭和旌德都當了縮頭烏龜,看著身旁的太平被攻打還無動于衷,那就等他打下太平后,再兵分兩路去攻打左右的石埭和旌德。
等拿下這一線的三座城后,再繼續(xù)穩(wěn)扎穩(wěn)打,層層推進,繞過黃山,向黟縣和祁門進兵。
于是他把43軍的六個團呈梯次配置,先派出兩個團大張旗鼓的向太平進兵,用來充作誘餌,然后自己帶四個團緊隨其后,位于前鋒身后二十里,準備等援軍出來就伺機與敵主力野戰(zhàn)。
可惜這些都是拋媚眼給瞎子看,元軍幾乎沒有任何反應。
常遇春手下的兩個督師都忍不住吐槽,109師督師平定,這個在滁州市歸降的小兵,當即幫常遇春分析道。
“指揮,根據(jù)帥府軍令司發(fā)來的情報,南方的元軍主力大部分都在江西和湖廣,寧國路的萬戶和官員,也早在我們攻打宣城和涇縣的時候就全殺了,浙東的元廷大官都龜縮在婺州路,現(xiàn)在寧國路剩下的幾座城池,根本就是群龍無首,各自為戰(zhàn),還有誰能夠協(xié)調他們各城統(tǒng)一指揮?
“若沒有大官出面協(xié)調,誰又愿意把自己的主力派出去救援鄰居呢,你這圍點打援,我看援軍多半是不會來了?!?/p>
135師的督師周興也贊同道,“是啊,根據(jù)情報顯示,他們本身兵力就不多,雖然這三城各有幾千兵力,但大部分都是這兩三個月現(xiàn)招的,兵甲還不如我們的多,三四月份又趕上春耕,他們連訓練的時間也沒有,那就是一群剛扔下鋤頭的佃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