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元軍水師的覆滅
為什么魯錦準備仿造哈軍工的建筑,一是因為風(fēng)格合適,照搬過來也不會太突兀,不會搞的太西式,二是因為技術(shù)條件比較容易實現(xiàn)。
哈軍工是建國后新建的第一批大學(xué),當(dāng)時國家窮啊,鋼筋水泥都是可著那一百多工業(yè)項目用的,建大學(xué)根本就申請不到,因此哈軍工建校時,大量使用磚砌建筑,壓根就沒用多少鋼筋水泥,為了用磚塊支撐幾層高的樓體,再加上哈爾濱本身氣候就比較寒冷,教學(xué)樓的外墻建了足足有一米厚
雖然比較費磚,但放在元末這個時代,還是比建造大型純木構(gòu)建筑要便宜的多,磚可以就地?zé)?,但高檔木材可是需要到深山里去砍的,想運出來就更費勁。
永樂朝朱棣建北京紫禁城,所用金絲楠木都是從四川采伐,采伐這些巨木有多困難,‘明史·呂坤傳’里就有過記載。
“以采木言之,丈八之圍,非百年之物。深山窮谷,蛇虎雜居,毒霧常多,人煙絕少,寒暑饑渴瘴癘死者無論矣。乃一木初臥,千夫難移,倘遇阻艱,必成傷損,蜀民曰:‘入山千人,出山五百,’哀可知也。”
最離譜的是,用幾百條人命換一根柱子,好不容易建好的宮殿,還沒等正式遷都入住呢,就被雷擊起火燒沒了,然后不得不又重建一次。
當(dāng)然這件事也挺蹊蹺的,陰謀論一點,沒準還是那些不愿意遷都的南方大臣搞的鬼,也不排除這種可能。
然后就是鋼筋水泥這方面,混凝土在建筑中的作用是承壓,鋼筋是抗拉,只有這兩樣組合到一起才有用,單用哪個都不行。
目前魯錦已經(jīng)搞出了水力軋鋼機,換幾個帶螺紋凹槽的輥子拿來軋螺紋鋼也不是不行,無非就是造價比較貴而已,想省錢就用磚混結(jié)構(gòu),只在重要部位的梁柱和樓板等地方用鋼筋混凝土,其他地方繼續(xù)用磚,建個五六層高還是沒問題的。
水泥方面,雖然暫時搞不定回轉(zhuǎn)窯,但是可以用土法生產(chǎn)早期技術(shù)的波特蘭水泥。
后世常用的水泥是用石灰石、黏土、鐵礦石混合燒制成熟料,再磨粉摻入石膏做成的,而波特蘭水泥的成分只有石灰石和粘土,混合燒制后磨粉就行了,不用回轉(zhuǎn)窯也可以。
其實中國古代蓋房子用的粘合劑也差不多,磚砌建筑都是用燒制的石灰混以粘土,當(dāng)作磚塊的粘合材料,官府的重點工程還會往里面摻入糯米增加強度,這玩意和波特蘭水泥的唯一區(qū)別,就是沒把粘土和石灰放在一起燒,改一改流程,普通燒石灰的作坊就可以做到,并不是難事。
再加上魯錦之前讓沈榮投資的琉璃廠燒制瓷磚和琉璃瓦,只差一個玻璃,這學(xué)校的建材就算是解決了,不過沒玻璃也可以先用窗戶紙代替,等以后造出來再換上也不遲
五月上旬,魯錦這邊在和帥府官員們商量新朝馬政,在何處定都以及建學(xué)校的事,與此同時,徽州前線的戰(zhàn)事也在有條不紊的持續(xù)推進。
繼五月初七,常遇春的43軍和鄧順興的46軍,相繼攻克石埭、太平、旌德、和寧國之后,因為寧國縣的主動投降,導(dǎo)致鄧順興的46軍三萬人沒撈到仗打,于是常遇春又指派他們繼續(xù)進攻徽州路的績溪,而常遇春自己,則是帶著43軍主力繞過黃山,繼續(xù)進攻祁門和黟縣。
祁門與績溪分別位于徽州路的東西兩端,中間被黃山阻隔,相當(dāng)于圣武軍這邊打了一個東西夾擊,使徽州路的元軍首尾難顧。
元軍這邊的主將是徽州路萬戶吳訥,他手中兵力有限,只有兩萬人,難以顧及東西兩個戰(zhàn)場,見到圣武軍分兩路而來,有些不知所措。
就在這時,吳訥的幕僚給他出了個主意,說徽州路的首府在歙縣,而績溪離歙縣最近,只有70里,祁門反而在徽州路的最西端,距離歙縣有二百里,從距離上來說,績溪這邊的敵人威脅最大。
但是從敵軍的戰(zhàn)斗力方面來說,又正好相反,西路攻打祁門的據(jù)說是43軍,領(lǐng)軍主將常遇春是魯錦麾下的一號猛將,渡江戰(zhàn)役第一個先登上岸的就是他,勇猛無比,之后又連續(xù)攻占了整個寧國路,因功升為方面軍總督。
如今的常遇春已經(jīng)在江南打出了名氣,又是圣武軍的老牌部隊,當(dāng)然為人所忌憚,因此西路的43軍肯定不好對付。
而東路的46軍就不一樣了,按照公開情報,圣武軍的每個方面軍只有四個軍,這個46軍聽番號排序就是個墊底的,肯定是剛成立的新兵部隊,領(lǐng)軍總管聽說叫鄧順興,也不知道是從哪個犄角旮旯里蹦出來的,根本沒什么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