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平定中原,保保授首
劉福通的表文很快寫好,當(dāng)然也不是他自己寫的,而是請人代筆寫的。
內(nèi)容大概是歷數(shù)元廷的罪惡腐朽,天下百姓的慘狀,他看不慣元虜?shù)淖鳛?,于是決定起義,但自己力有未逮,找不來那么多人,恰逢遇到韓山童傳教,他覺得憑借白蓮教的名頭應(yīng)該拉到不少人,于是跟韓山童合謀上演了一出黃河挖石人的戲碼,后來果然起義發(fā)動成功。
只是之后韓山童身死,他帶領(lǐng)義軍轉(zhuǎn)戰(zhàn)中原,但他很快發(fā)現(xiàn),只憑白蓮教糊弄人那一套,并不能真的把元虜趕走,更不能治理天下。
再看隔壁以彌勒教糊弄人的徐宋,同樣發(fā)展不好,旋起旋滅,最終兵敗國滅,反而是從始至終不信邪教,秉持著陳綱立紀(jì),救濟斯民的公輸錦,才是真正的天命所歸,其軍戰(zhàn)無不勝,其民安居樂業(yè),這才是真正的治國救民之道,這才是真正的萬民之主。
于是自己幡然悔悟,決定將石人之事公之于眾,率部投效英明神武的楚王殿下,共逐胡虜,北伐燕云!
“如此甚好!”寧安慶滿意的看著這封表文,隨即將其鄭重其事的收入懷中,然后才對劉福通說道,“既然大事已定,將軍可否派兩名文武隨我回建康復(fù)命?”
“這當(dāng)然可以?!眲⒏Mㄗ笥铱纯?,當(dāng)即指著二人說道,“這是我胞弟劉六,還有這位盛文郁,盛先生,乃是與我一同起事的豪杰,就讓他二人隨你回去復(fù)命吧,只是不知楚王何時派人來接收城池?”
“半個月之內(nèi),定有消息。”
“那好,那我就先在這恭候佳音了?!?/p>
寧安慶很快帶著劉六、盛文郁二人返回,只是汝寧這邊卻并不安生,對于魯錦的招降,劉福通和羅文素等將領(lǐng)大多是同意的,因為寧安慶說得對,他們現(xiàn)在的處境確實很尷尬,想自立而不可得,這么下去遲早得散伙。
再者說,魯錦的大軍現(xiàn)在就圍在外面,換句話說,魯錦就不是來招安的,而是來下最后通牒的,投降就能保命,還有官爵虛位以待,不投降那可就要真打起來了。
只有他們這些在前線領(lǐng)兵的將軍,才知道圣武軍那些戰(zhàn)績的含金量,其他不愿意投降的,難道你來抵擋圣武軍的進攻嗎?
這里面,杜遵道就是那個不愿意投降的代表。
他不愿意投降的原因有三,一是他沒有兵權(quán),魯錦說的那些爵位封賞,都是給劉福通那些將領(lǐng)的,而他是個文人,所以爵位沒他的份。
二是他妒嫉寧安慶,寧安慶的履歷比他好看,既是元廷國子監(jiān)生,又當(dāng)過元廷樞密院的四把手,還攜一路之地舉城投靠魯錦,這樣的履歷,這樣的功勞,到了魯錦那居然也才混了個樞密院郎中,雖然他也不知道魯錦的樞密院郎中是個什么官,但聽起來就不是什么大官的樣子。
寧安慶尚且如此,那他杜遵道去了魯錦麾下,又能給多大的官呢?
反之如果不投魯錦,那他在中原義軍里面就是文臣之首,將來少說也是丞相起步,說不定還能有個不小的爵位。
三,劉福通之前和寧安慶談條件,沒經(jīng)過他的同意,只顧給他自己要爵位,卻沒提自己的安置,寧安慶只說歸附后會給他們這些文臣安排官職,但卻沒說明確的職位,那到時候還不是任人安排?
因此寧安慶剛走,杜遵道就跟劉福通吵了起來,但劉福通可不會慣著他,你他媽又不是我爹,我肯定先顧著自己啊,你有沒有好處關(guān)老子屁事?反正兵是我的,我想投誰就投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