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午門前的廣場上,這里新筑了一個升旗臺,大明的第一面國旗,由魯錦和廖永安、李善長親自來升,國旗為紅底長方形,一圈12顆金色小五角星,共同拱衛(wèi)著中間的一顆大五角星,有點(diǎn)像是后世歐羅巴聯(lián)盟的旗幟,只是換了個顏色,中間多加了顆星星。
寓意有很多,比如中間的一顆星代表皇權(quán),代表朝廷,古代稱皇帝是紫微星轉(zhuǎn)世,那這顆星也可以代表紫微星。
周圍的一圈12顆小星,可以看作十二天干,加上中間的一顆星就是天人合一,也可以代表各行各業(yè),比如工、農(nóng)、兵、學(xué)、師、仕、醫(yī)、商、樂、牧、漁、獵等等,只要你想編,總能湊齊十二個。
全部加起來十三顆星,也可以看作北斗加南斗的總和,另外‘群星璀璨’,也有代表主體民族漢族的意思,漢即為星漢,天河、銀河的意思,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銀河民族,自然應(yīng)該用星辰當(dāng)作圖騰。
國歌則采用已經(jīng)傳唱許久的圣武軍軍歌,這首歌用的大刀歌的曲子,由魯錦重新填詞,里面還有‘驅(qū)逐韃虜復(fù)我河山,勿忘崖山神州赴難’的詞句,雖然韃子馬上就要被他們趕走了,但這首歌詞卻可以留下來,時刻警醒后世之人,再敢胡搞這就是下場。
另外這首歌的歌詞也證明了新朝建國的合法性,我們是驅(qū)逐韃虜再造河山的政權(quán),建國也是眾望所歸,理所應(yīng)當(dāng)。
轟轟轟轟轟轟——
午門外兩排炮響,把那些幾乎沒上過戰(zhàn)場的文官都嚇了一跳,代表天干地支的22輪齊射過后,樂隊開始奏樂,禁衛(wèi)軍士卒高唱國歌,魯錦也帶著廖永安和李善長這兩個文武代表,緩緩的把國旗升到旗桿頂端。
然后眾人登上城樓,由馮國用作為武臣代表,去外面大街上檢閱軍隊,之后便是由常遇春率領(lǐng),帶著第九集團(tuán)軍的將士從午門前整齊走過。
他們剛在城外南郊參加完登基儀式,這次又繞了半圈從東門入城,這次參加完閱兵之后,就直接從西門出去,開赴戰(zhàn)場了。
整個登基和建國閱兵大典搞完之后,接下來還要在大政殿里開新朝的第一次朝會,主要內(nèi)容是冊封文武百官的官職,但是爵位暫時還不封,起碼要等打完了北伐再說。
李善長和馮國用都如愿以償?shù)漠?dāng)上了文武丞相,不過政務(wù)院這邊的許多尚書至今還是空缺,缺少專業(yè)人才,各個部門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設(shè)立起來的,估計起碼得魯錦這一代人的時間,培養(yǎng)出足夠的人才之后,才能把改制后的所有部門填滿。
封完百官之后,魯錦又在朝會上賞賜了渤泥國和占城國的使者,封前陣子剛屠了北孔的徐宋舊臣楊普雄為鴻臚寺少卿,命其出使渤泥和占城,代表新朝給兩國國王冊封郡王爵位,交換國書和禮物,順便也是過去談判,說明新朝對南洋的態(tài)度。
大明可以跟渤泥國一起聯(lián)合打擊蘇祿國,但戰(zhàn)后的戰(zhàn)利品分配方面,那些土地和人口得歸大明。
占城國方面,大明承諾不與‘大越國’通商,更不會與其建交,也不承認(rèn)其合法地位,以此來打擊大越,嗯,現(xiàn)在還沒有安南,北越那地方他們自稱叫大越國,對外也這么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