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廣義當即又一指旁邊不遠處,角落里擺著的一具鐵桶,那鐵桶足有現(xiàn)代常見的汽油桶那么大,黑沉沉的,就像是一口大水缸,上下兩端都有蓋子,接縫處密密麻麻的打了六排小鉚釘,打眼一看,就有多鉚蒸鋼』內(nèi)個味兒了。
“這就是我們預先製作的一具實驗品,主要用來實驗鉚接工藝是否滿足密封要求。
“眼前的這口小鍋爐,使用五毫米厚的軋制熟鐵板卷制而成,接縫處全都打了孔,內(nèi)襯五毫米厚的打孔鐵條,將接縫與襯板對接后,再用三排直徑八毫米的鉚釘,使用熱鉚工藝交錯式鉚接。
“按照熱脹冷縮的原理,鉚釘冷卻后會自然收縮,將兩層鐵板緊緊的夾在一起,使其達到密不透風的效果,不過就這臣還是覺得不放心,又讓精通釬焊的工匠,用鉛錫合金在接縫處釬焊了一遍,將鉛錫融進接縫里,以此來增加密封效果,最后做出來便是這個樣子了?!?/p>
魯錦聞言暗自點了點頭,事實上在沒點出焊接科技樹前,鉚接就是最容易實現(xiàn)的一種密封焊接』工藝,早期的鐵甲艦、戰(zhàn)列艦等大型鐵船,也是靠鉚接工藝製造的,想要達到水密效果,無非就是用的鉚釘多一些,密一些,然后幾排鉚釘交錯排列,見縫插針,只要打的鉚釘夠多,就足以達到一定的密封效果。
當然啦,這種工藝也不是真的一點水都不漏,不過早期鋼鐵輪船,一般都配有抽水泵,只要及時把漏進船艙的海水抽出去,就能保持船身繼續(xù)漂浮航行。
用這種工藝製作的蒸汽鍋爐,雖然無法承受高壓,但只達到瓦特那種程度的低壓蒸汽機,已經(jīng)完全夠用了,至於高壓蒸汽機,等以后找到橡膠,製作出輸氣軟管,搞出乙炔氣焊來再做也不遲。
魯錦這時才再次問道,“你們搞的這個實驗品,做過承壓實驗嗎?”
陶廣義當即點了點頭,然后一指車間外面,院子里的一座木製瞭望塔說道。
“做過,就是在那個木塔下面做的實驗,我們按照陛下之前課上講的液壓實驗,在這搭了個瞭望塔,將鍋爐放在下面,接上竹筒管子,從塔頂往里面灌水,利用水壓來檢驗鍋爐的密封程度,加了十米高也未見鍋爐本身漏水,倒是竹筒和鍋爐的連接處,有不少水露出。
“但臣以為,按照陛下的要求,這種程度的鍋爐就應該已經(jīng)堪用了?!?/p>
魯錦聞言再次點了點頭,這是模仿的帕斯卡的脹桶實驗,帕斯卡為了向人證明水壓的存在,曾經(jīng)搞過一個類似的實驗,把一個木桶上面接上一根水管,從高處不停的往里面灌水,最終把下面的木桶利用水壓脹破。
而陶廣義他們把這法子借鑑了過來,用來檢驗鍋爐的承壓力,倒也是在沒有專業(yè)設備的情況下,一種合理的土法檢驗方式。
魯錦這時才說道,“還記得我給你們講的技術劃代嗎?”
“記得,陛下在課上講過,科學技術也會像人一樣成長發(fā)展,就像不同年齡的人一樣,學識和行事風格也會大有不同,科學技術也與之類似,初始時像蹣跚學步的孩童,稍壯些就會愈發(fā)成熟,直到最后如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因此,又可根據(jù)不同階段的技術相似性,將使用同類方法的技術歸類為一代,直到新技術實現(xiàn)對老技術的碾壓,便可看作下一代技術,這稱之為科技進步,又或者技術疊代,而同一項技術的不同發(fā)展脈絡,又可將之看作一條科技樹?!?/p>
魯錦頓時點點頭夸獎道,“不錯,眼前的這蒸汽機也是如此,現(xiàn)在你們做的這個,不過是個剛剛能實現(xiàn)做工的初代蒸汽機,那如果讓你在這臺蒸汽機上做出改進,使其技術疊代,你可知道應該往哪個方向努力?”
“這,臣以為應該是掌握陛下所說的焊接之后,這樣就能做出天衣無縫,絲毫不會漏氣的鍋爐,效率肯定會極大增加?!碧諒V義說完便忐忑的看向魯錦,也不知自己說的對不對。
魯錦聞言則是搖了搖頭,“鉚接改焊接,改進的不過是工藝,提升氣密性的根本你卻沒有領悟,那才是真正的前進方向啊?!?/p>
陶廣義聞言愣了愣,當即反應過來,“陛下說的是提升蒸汽壓力?”
“不錯,蒸汽機的技術發(fā)展方向,就是不斷的提高蒸汽壓力,但這同樣也是對物理,熱力學三定律的應用,只有吃透了熱力學,你才能明白,這不過是對熱量的轉(zhuǎn)換罷了,而蒸汽機的改進,只不過是為了不斷的提升對熱量的轉(zhuǎn)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