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直講完了固液氣三種物態(tài),以及物態(tài)變化之間的吸熱和放熱現(xiàn)象,還有熱脹冷縮的原理,到了快下課時,魯錦才對眾人提問道。
“現(xiàn)在你們知道了三種物態(tài)之間的轉(zhuǎn)化,和吸熱放熱,還有熱脹冷縮的原理,那么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原理做些什么,知道的同學可以舉手回答?!?/p>
在場的學生當即有不少人舉起手來,魯錦點了一名廬州鐵廠來的工匠子弟學生,“葉辰,你說?!?/p>
葉辰當即起立說道,“老師,我看書上畫的有一種用透光的玻璃管內(nèi)填水銀的溫度計,利用的是熱脹冷縮的原理,液體水銀受熱膨脹表示溫度上升,但這種溫度計能夠測量的溫度上限比較低,那能不能利用相同原理,制作一種能測量更高溫度的溫度計,比如測量鐵水的溫度。
“現(xiàn)在鐵廠里最難的工藝是炒鋼,而炒鋼最難的是控制火候,需要有經(jīng)驗的大師傅觀鐵水顏色來判斷,我想這火候不就是老師說的溫度高低嗎,如果能做出這種溫度計,豈不是人人都能成為大師傅,只需測一下鐵水的溫度便知道了火候冷熱?!?/p>
“坐吧?!濒斿\點點頭才說道,“你的想法很好,火候確實就是溫度高低,但你也說了溫度上限的問題,如果想用熱脹冷縮的原理制作能測量鐵水冷熱的溫度計,那么你制作溫度計的材料就需要滿足一個條件,它得比鐵水的沸點更高。
“就拿水銀來說吧,也就是液態(tài)汞,液態(tài)汞的沸點是357c左右,高于這個溫度水銀就會沸騰氣化,形成劇毒的汞蒸氣,而鐵水,純鐵的熔點能達到1538c,鐵礦石在高爐中想要熔化成鐵水可能需要1600度,即便是含有雜質(zhì)的生鐵鐵水,它的熔點比較低,但溫度至少也有1400度以上。
“你用水銀做溫度計的話,還不等接觸到鐵水就直接膨脹爆炸,然后蒸發(fā)為汞蒸氣了,不僅有劇毒,而且根本無法測量。
“而你想用其他材料制作這個溫度計的話,結(jié)果也是一樣的,如果是液體材料,能在鐵的熔點還沒有沸騰蒸發(fā)的幾乎很少,所以這個溫度計沒你想得那么容易?!?/p>
葉辰聞言立刻追問道,“那老師就沒有其他辦法了嗎,液體不行,那固體呢,老師上節(jié)課講鐘表時,提到航海鐘上有一種溫差補償器,是通過固體金屬受熱脹冷縮的影響產(chǎn)生彈性形變來補償溫差的裝置,那能不能做一種這樣的溫度計測量鐵水溫度?!?/p>
魯錦再次點頭道,“你說的這個方法也不錯,也確實可以做這種溫度計?!?/p>
魯錦一邊說著一邊在黑板上畫出草圖,“我們可以做一種螺旋狀的金屬彈簧,當彈簧受熱膨脹時,彈簧就會舒展張開,然后在彈簧的末端連接一個指針,畫出帶有溫度刻度的表盤,這樣金屬探針受冷熱影響產(chǎn)生彈性形變,形變帶動指針指向不同刻度,我們就能測量出受測物體的溫度。
“但這同樣有一個測量上限,比如用白銀、銅條、鋼條制作的彈簧探針,那么它能測量的溫度肯定要低于自身的熔點,考慮到當金屬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時,還會導致其失去彈性,那么能夠測量的溫度上限甚至還要遠低于自身的熔點。
“我想一千度以下應(yīng)該就是這種溫度計的上限了,還是無法測量鐵水的溫度,但用來測量一些蒸汽或液體的溫度還是沒問題的,比如用在化工行業(yè)蒸餾塔上測溫,或者紙漿的熬煮設(shè)備,制和紡織染色的測溫裝置等等,還是很有應(yīng)用前景的?!?/p>
葉辰聞言皺了皺眉,再次追問道,“老師,那就沒有別的辦法能夠測量鐵水的溫度了嗎,如果熱脹冷縮這個原理不行,那公輸氏的前輩又是怎么測出鐵的熔點在1538這個數(shù)字的?”
魯錦心道這個學生很敏銳啊,于是再次解釋道,“熱脹冷縮的原理做溫度計,上限確實比較低,但測量溫度高低還有別的辦法,既然無法直接測量高溫,那為何不先把熱量轉(zhuǎn)化成能夠測量的其他物理量,然后再進行測量呢?公輸氏用的就是這種間接測量法。
“比如熱輻射發(fā)電反應(yīng),光輻射發(fā)電反應(yīng),鐵水本身是在發(fā)熱和發(fā)光的,不同火候,也即不同溫度的鐵水,它發(fā)出的光的亮度也不一樣,而光和熱能刺激某些物體發(fā)出電流,我們再測量該物體受激發(fā)出的電流強弱,便可感知溫度,這樣甚至不需要接觸鐵水,只需用溫度計在鐵水旁照一下,看看光強便可測出溫度?!?/p>
所有學生聞言都是眼前一亮,葉辰還要舉手再問,魯錦卻說道,“這節(jié)課講的是物態(tài)變化,電學放在后面再講,今天就不深入講了,你們了解一下就好,誰還有其他的想法,可以舉手發(fā)言?!?/p>
這時又有學生舉手,魯錦點了一個江南的炮術(shù)班學生,“李顯明,你說?!?/p>
李顯明這人今年15歲,本身就在建康讀過私塾,有一定文化基礎(chǔ),魯錦渡江后在建康招兵,此人主動投軍,但因為年齡小,又讀書識字,被選入了炮術(shù)班,底子還是不差的,聽到魯錦點名,先是站起來拱了拱手,然后說道。
“多謝老師,老師剛才講物態(tài)變化時,說雨雪冰雹,水蒸發(fā)為云,又說了水在天地自然之間的循環(huán)變化,所以我想,既然知道雨雪形成的原理,那么能不能用這種原理,人為的控制天氣。
“老師說云和霧都是由小水滴組成,但我發(fā)現(xiàn)即便是發(fā)生旱災(zāi)時,有時天上也會有云彩飄過,這豈不是說天上有雨卻下不來嗎,那能不能利用物態(tài)變化的原理,人為的讓云彩下雨,以此來解決旱災(zāi)?”
此言一出,全班同學,包括后排聽課參觀的宋濂、朱升等人都忍不住面面相覷,好家伙,人為控制天氣,讓云彩下雨,你以為你是龍王啊,遇到旱災(zāi)求雨祭祀的見多了,想自己讓云彩下雨的還是第一次見